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毛泽东词两首《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教案2


  毛泽东词两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含义及特征,识记一些基本字词。

2、  体会《沁园春·长沙》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及作者豪情满怀、激情喷发、催人奋进

的亢奋情绪。

3、  分析《忆秦娥·娄山关》通过意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特征,理解明暗虚实相结合的

写法。

                               沁园春·长沙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同学们知道这首诗里所写的诗人是谁吗?

生:毛泽东。

师:对,这是当代诗人任泽键的《诗人毛泽东》中的诗句。伟大领袖毛泽东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著名诗人藏克家说:“他的作品,给传统诗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坚强的革命意志,博大渊深的胸怀,厚实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

【“词”介绍】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广东、湖南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同时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躲避军阀赵恒剔的追捕,秘密到长沙。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课文分析】﹙一边讲解内容,一边解释字词﹚

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写作的什么?

生: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师:注意一下这里,“独立”指“独自站立”,“寒秋”就是“寒冷的秋天”。如果直接翻译的话,就是“独自站立在寒冷的秋天”,这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那又为什么这样写呢?这是为了诗词句法格律的需要,诗句受格律限制,所以要变动语序,和散文有很大区别,但它增加了美的韵律和美的情趣。作者站立在橘子洲头做什么呢?

生:看景物。

师:对,看景物,那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看”字管到哪一句?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同时,“看”字有什么作用?

生:看到了“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击”、“鱼翔”,“看”字管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这些景物以其色彩的绚丽、分布的广阔、力度的强劲、速度的敏捷、情态的悠闲写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立体交错的宏伟辽阔特征。此处景中含情、情景并茂,借秋景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寄寓了自己乐观、热烈、奋斗的革命情怀。

师:这里,“看”一字领数句,这种格式称“扇面对”。作者看到了这些生机如此蓬勃、色彩如此多姿的景物,会想到些什么呢?我们接下来看后面的内容。“怅寥廓”,一个“怅”字,就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怅”在这里怎么解释?

生:……

师:能不能解释成惆怅呢?注意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的思绪也就跟着生机勃勃,逸兴遄飞,所以这里的怅原意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情。同学们思考一下,联系当时的形势,人们首先会联想到什么问题?

生:革命领导权问题。中国的革命由谁领导,也即以后的江山由谁来坐?

师:所以作者才问苍天“谁主沉浮”。因此,这上阙的内容写的是什么呢?

生:上阙写景抒情,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师:现在我们看下阙。下阙“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绸”,这两句就由景及事,由今追昔,总写往事。那么,写了些什么往事呢?这些往事体现出青年毛泽东怎样的思想特征?

生:评点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蔑视官僚军阀,江中游泳。这些都体现出毛泽东青年时代奋发有为、气势不凡、潇洒倜党的精神风貌和浪漫而有意义的学生生活。

师:最后一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下阙就是忆事抒情。请大家朗读下阙。

【小结】

纵观全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作诗人,面对无限好的秋光,读出豪迈雄奇的气魄来。

                         忆秦娥·娄山关

【导入语】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便满怀抱负,身系祖国,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显示了青年毛泽东深沉的忧虑与关怀。事隔10年,人到中年的毛泽东奠定了自己在党中央的领导核心地位,在红军漫漫长征路上,他挥洒笔墨,写下了许多关于行军战斗的诗篇。《忆秦娥·娄山关》就是其中有名的一篇。

【课文分析】

师:请同学们齐读上阙,并思考,上阙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特征?

生: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细碎急促的马蹄声,低咽悲沉的喇叭声。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悲凉沉郁的思想特征。

师:这些景物中,“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是所见,“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所闻。从所听见的声音来判断,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行军。

师:所以上阙就是写霜晨行军的情景,写红军进逼娄山关的军事行动。那么,红军霜晨行军的环境怎么样呢?同时,马蹄声是细碎急促的,喇叭声是低咽悲沉的,这暗示了什么?

它们反映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生: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低咽悲沉的喇叭声暗示了行军的紧张、热烈、肃穆、寂静、严肃,而且天气寒冷,环境艰苦,说明任务急迫艰巨,即将进行的战斗将会是场激战,同时也反映出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师:所以,这里在写作手法上是明暗虚实相结合——明写自然环境,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中的所见所闻,虚写娄山关的激战。现在我们看下阙。请同学们思考,下阙作者的感情特征与上阙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

生:下阙体现出一种雄壮磅礴的气势。

师:“真如铁”说明娄山关非常险固,易守难攻,但“漫道”又说明别说雄关不是铁,就算真的坚固如铁,也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表现了红军的英勇。“而今迈步从头越”意谓重新开始。这两句充满了乐观的精神写激战后所感。后两句“苍山如海”显得崇高磅礴,“残阳如血”显得悲壮奇丽,写激战后所见。因此,下阙虽然有点点悲凉,但主要的感情基调却是雄劲豪壮,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豪放胸襟。因此,本诗另一个艺术特征就是把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劲豪放融成一体。下阙就是写攻克娄山关后的所见所感。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