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第1节 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17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两种电荷》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4.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难点
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器材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塑料尺 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若干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塑料笔杆,能吸起纸屑;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学习完本节内容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板书课题)(课件1、2)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做法:
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玻璃棒、橡胶棒)直接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塑料尺、塑料梳子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课件3)
提问: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
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提问: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课件4)
教师补充:还有接触带电和感应带电的方法 
提问: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
  (1)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2)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
(3)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
带电的物体间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呢?
  2.两种电荷
  演示实验:
  (1)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手持一根玻璃棒,去靠近另一根被吊起的玻璃棒。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课件5)
(2)手持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被吊起的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课件6)
人们还发现,无论用什么方法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或者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课件7)
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可用“-”表示。(课件8、9)
实验发现,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课件10、11)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C。
(课件12)
 (4)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接下来我们做两个练习题:
  练习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练习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  电,C带  电。
  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3)实验室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课件13)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①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②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③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
(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上,这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由于互相排斥而张开)
  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课件14、15)
3.原子及其结构
(1)教师介绍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课件16)
(2)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C.(课件17)
(3)原子核带正电荷。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氢原子的结构最简单,原子核中有1个正电荷(其电荷量与电子电荷量相等),核外有1个电子。氦原子核中有2个正电荷,核外有2个电子。(课件18)
(4)摩擦起电的实质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她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课件19)
4.导体与绝缘体
带电的物体与其他物体接触时会失去电荷。那么,什么物体容易传导电荷,什么物体不容易传导电荷呢?
演示实验
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
(1)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
橡胶棒连接,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课件20)
(2)再次使A带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观察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与用橡胶棒的情况一样吗?
用金属棒连接,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这表明:验电器B也带了电。就是说,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移动。
(3)电荷在金属棒中可以定向移动。电荷在橡胶棒中不能定向移动。
(课件21)
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像橡胶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课件22、23、24)
 (三)归纳小结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5、导体与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课件25、26)
 (四)课堂检测 (课件27、28、29、30)
  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 现象。
2.自然界中只存在 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3.电荷的多少叫 ,其单位是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 ,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 的原理制成的。
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 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带正电, 带负电。
  5.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七、板书设计
第 1节 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是库仑(库),符号是C。
5、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原子及其结构:
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 
导体与绝缘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金属靠自由电子导电。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