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9 赤壁赋 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课
《赤壁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本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知人论世,了解文体“赋”的相关知识。
熟读本文,掌握节奏。
教学过程
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知人论世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随着政治权利和行动自由的丧失,戴上了“思过而自新”的“罪人”帽子,在沉重的精神压力下,东坡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开始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和虚无,他哀叹人生如梦,愁绪难谴:“万事到头终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他渴望从那唯一不变而又与世事无关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中,求得慰藉和超脱。在黄州的四年,他过着清苦恬淡的生活,与和尚为友,同渔樵杂处置地耕田,种桑养牛。这时,他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在《前赤壁赋》里抒发了这种感慨,流露出超然出世的思想。
三、文体介绍。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汉代以后,演变为律赋、骈赋和文赋。律赋、骈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押韵也很严格。
文体赋特点——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更接近散文的性质。“稍逊铺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1、不讲求对偶、音律、藻采、典故
2、章法开放流畅
3、句式错落多变
4、押韵也比较自由
四、通读全文。
1、学生自读。解决文中疑难字读音问题。
2、听读,掌握节奏及情感变化。
3、小组合作齐读,整体感知。
(1)、文章各段写了什么内容,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表达游赏之乐。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3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4段,是苏轼陈述见解,宽解对方。
第5段,主客畅饮,忘怀得失,超然物外。
总体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浓缩为乐——乐极生悲——悲——悟——乐。
(2)根据各段内容,文章各段朗读语气是怎么样的?
1段超然、欢快。
2段前欢快,后凄清。
3段读出悲怆。
4段雄辩的语气,慷慨陈词。
5段喜悦超然。
五、再读文章。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试着翻译全文,并作批注。
八、板书设计
赤壁赋
乐——乐极生悲——悲——悟——乐。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