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统编)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文本分析
本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在文中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观点。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引导学生继续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学习文中运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为人民服务》一课时,对议论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议论文的方法。在学习本课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与指导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首先明确本课的中心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而学习论证这一观点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三个具体的典型事例,学习运用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列举的三个典型事例。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继续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及常见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语言,感受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写“惯、圃、盐”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真理、疑问、花圃、搜集、司空见惯”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本文的观点及论证观点的方法。
3.理清作者的论证顺序,给文章划分层次。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本文的观点及论证观点的方法,理清作者的论证顺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引出科学家探索发现的话题,引起学生的谈话兴趣。
导入:同学们,牛顿从一个落地的苹果中发现了地球万有引力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从身边的小事中获得启发,不断探索,经过锲而不舍的实验探究得来的。你们有没有特别崇拜的科学家呢?把他们的故事说给同学听一听吧!
2.学生畅谈自己崇拜的科学家的故事。
预设:在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并做好板书。
板书示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刻苦勤奋、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3.教师总结,揭示课题。
总结:众多科学家发现真理的故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真理的发现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只要你能从偶然的机遇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并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就能在解答了一个个疑问之后有所发现。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师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刚刚讲述的科学家的故事来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教师相机点拨即可,不必给出确切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
惯 圃 盐 溅 蕊 魏 搜 蚯 蚓 阶 域
◆易读错的字:“搜”是平舌音,“圃”读pǔ,不要读成“fǔ”。
(2)引导学生掌握字形,指导书写。
◆易写错的字:“惯”的右上部分是“毌”,不要写成“田”;“搜”右边上部的一短竖要上下出头。
◆书写指导:
[圃]全包围结构,外框方正,里面部分略窄长。
[蕊]上下结构,下面三个“心”结构要紧凑。
[蚓]左右结构,“弓”窄长,末笔竖长而直,为垂露竖。
2.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诞生 纵观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疑问 花圃 无独有偶 搜集 蚯蚓 阶段 事例 见微知著 灵感 领域 机遇 锲而不舍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重点词语理解。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追根求源]追究事物发生的根源。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预设:文章的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了本文的观点。
明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2.为了证明观点,作者为我们阐述了几个具体的事例?分别是什么?
预设:学生通过读课文不难概括出作者列举的具体事例,教师可以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相关内容,为后面划分文章层次、探讨论证方法打下基础。
相关段落
主要人物
具体事例

第3自然段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从紫罗兰变色受启发,发明酸碱试纸

第4自然段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
发现地图中的秘密,整理出“大陆漂移学说”

第5自然段
睡眠专家阿瑟林斯基
人睡觉时眼珠的转动与做梦有关

3.讨论: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总结全文,强调观点。
4.教师小结。
小结:这篇课文的论证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是在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找到真理,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观点,指出科学领域的发现的“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3.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1.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感悟文章语言的特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诞生 纵观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疑问 花圃 无独有偶 搜集 蚯蚓 阶段 事例 见微知著 灵感 领域 机遇 锲而不舍
预设:本文中的成语较多,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检查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另一方面还要适当拓展,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2.指名说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论证观点的。
明确:课文是按照“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顺序来论证观点的。
3.作者为了论证观点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哪位同学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三个典型事例?
预设: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进行自主概括。
明确:发明石蕊试纸。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睡觉时眼珠转动。
4.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文题,也是课文的中心观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预设:这段话以千百年来科学真理的发现过程为依据,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述,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找到真理”,来感受发现真理的过程,进而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道理。
(2)引导学生理解“?”和“!”的含义。
预设:小小的问号和感叹号在这里有着深刻的含义,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仅仅是指问题和真理,还体现了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发现真理后的喜悦心情。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标点符号的含义时,还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指发现的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2.学习第3—5自然段。
洗澡水的漩涡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①波义耳教授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
②这个事例中“?”和“!”分别是什么?
③为什么波义耳能从紫罗兰变色的现象中发现真理?
④波义耳的事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一个事例的学习时,重点是教给学生方法——梳理事情的经过、明白这个事例是怎样体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真理的、谈从该事例中受到的启发,为后面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两个事例做准备。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学习方法。
预设: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来解答问题。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教师点评、补充。
问题一:
明确: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了。
问题二:
明确:“?”——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问题三:
明确:因为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到盐酸会变红”,并不断追问,进行了许多实验,发现了一般规律: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最后利用这一特点发明了石蕊试纸。
问题四:
示例:波义耳从生活中细微的现象中发现了科学真理的事例,说明了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开问号、获得真知。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1)学生自主朗读第4自然段,梳理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
预设:这个事例中有两个人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生物学家米歇尔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地球上的所有大陆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继而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米歇尔逊关于蚯蚓的分布的发现为魏格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促使他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这样学生就能采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方法来进行探究。
明确:魏格纳偶然发现——世界地图上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魏格纳比较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魏格纳认真研究——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米歇尔逊提供证据——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分析总结——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魏格纳整理“大陆漂移学说”,出版《海陆的起源》一书。
(2)学生总结方法,谈体会。
睡觉时眼珠转动
(1)齐读第5自然段,分组合作探究。
①本段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有趣”点明了下面的事例是一个有趣的事例,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这个事例中“?”和“!”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③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是怎样将“?”变成“!”的?(他他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
3.学习第6、7自然段。
(1)结合列举的三个事例说说对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理解。
预设: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其中“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这句话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进行了具体的诠释,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来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2)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明确:“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的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会”说明发现真理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有条件的,机会是给那些 “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的。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观点。
5.再次通读全文,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为了论证中心论点,采用了哪些论据?
明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称为论据,本文中运用的论据有两种:一是事实论据,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就属于事实论据;二是道理论据,引用华罗庚的话就属于这一类。
(2)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明确:首先是在生活中、偶然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然后“敏感地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价值;再不断地追问,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 “反复的观察实验”,最终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三、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学生交流讨论三个事例有哪些共同点,在班级汇报。
明确:(1)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得出一个真理。
(2)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实验,最后写得出结论。
(3)三个事例中的科学家都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4)三个事例中的科学家都是“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5)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的真理。
2.你还能想到哪些事例?
预设:教师可以先说一个类似的故事打开学生的思路,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故事示例:鲁班从手被有锯齿的叶子划伤中获得启发,发明了锯;瓦特看到跳动的壶盖和冒出的蒸汽,冥思苦想,最终发明了蒸汽机……
3.拓展运用:仿照课文的写法,将其中一个故事作为典型事例叙写出来。
4.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来证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等。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




◆从三个具体事例中感悟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师:文中用了哪些具体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
(学生默读课文,概括事例。教师巡视课堂,并将一名学生概括出的事例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学生齐读呈现的内容:发明石蕊试纸、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睡觉时眼珠转动。)
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的?能表达得清楚些吗?
生:他们都是从生活中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很好!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师:从哪里能体现出他们是有心人呢?
生:“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阿瑟林斯基“感到很奇怪”。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善于从细微的地方看出大问题的人,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即“善于独立思考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真理的。
师:分别说来让大家听听。
生:紫罗兰变红这个奇怪的现象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魏格纳认真地研究地球上所有的大陆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这个有趣的现象,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睡眠专家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八岁的儿子和二十名成年人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研究,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都是一样的。
师:你真棒!你是从写法的角度去发现的,这是第四个相同点。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对呀!一般写事情,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经过。
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有一句话,就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是的。至于是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指点题目中的“真理”和“问号”。)
生: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没有问题就没有结论,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有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对呀,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围绕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总结出事例的共同点,从而领会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真理。教师用幽默且智慧的语言,以及缜密的思维,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在尊重学生独立阅读感受的基础上,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不乏趣味性与无处不在的教育机智,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提升了阅读能力。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主要运用了列举具体的事例来论证观点的方法。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教学的难点是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论证一个观点。教完之后,反思如下:
在第一课时,我并没有急于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而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接着,我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对文中列举的三个事例产生比较大的学习兴趣。而在第二课时,我以学生自学为主,引导学生归纳三个故事中人们发现真理的过程。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被激发,对中心论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突破教学重点时,我以“?”拉直变成“!”为本节课的主要线索,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教学设计新颖,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语言精练,让学生紧紧抓住事例来理解观点、感悟精神,并举一反三,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落到了实处。在突破教学难点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引导他们仿写片段。但是由于时间仓促,我对议论文的特点及论证方法拓展的不足,仿写指导也不够全面,只是草草布置了作业,导致学生的仿写片段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好好改进。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