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14

标尚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案(019)
课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型:新授课 单元课时:第 1 课
教学目标:
1.共同品味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体验文学作品撼人心魄的美丽。
2.让学生扮演幸存者,进行创造性复述。
3.引导学生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对文中的不同观点有自己的评价,从而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野蛮、最可耻、最卑劣的行径。有一位女同学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到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在预习后很困惑,就问我:“这篇课文写的虽然是大屠杀,好像写得没那么残酷。”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设计理念: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能激起学生质疑和解疑的兴趣,而且能引导学生弄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研读课文
1.寻章摘句
教学设想:估计有学生不同意这一看法,会找出以下句子来反驳,教师相机评点课文语言,引导深入。
A(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
不是最后一次犯错误了,而是最后一次喊爸爸妈妈了。生人作死别,是人世间最悲惨的一幕。
B(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
被关押在黑暗潮湿的牢房里,在冰冷的铁栅栏后面,是一双双惊恐无助的眼睛,渴望父母能帮他们摆脱厄运。善良的孩子所能想象的厄运,只是寒冷和饥饿,怎么能想象自己将要走向死亡?
C文章标题——“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生可能不容易注意到标题所蕴含的深意,需要教师在的引导下思考,为什么选用那么温情的标题?
这不是孩子在父母跟前的撒娇!这是300个不知死亡降至的孩子的呼唤!连孩子也不放过!更表现大屠杀的残酷,灭绝人性。
小结:文章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大屠杀的残酷,却用看似平淡的语言,来表现面对死亡而茫然无知的孩子的心理。孩子何罪?为什么要把魔爪伸向无知的孩子?
(设计理念:正面描写残酷的文字学生容易理解,但要感受平淡语言的深意却不容易。可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2.想象复述
我们仿佛还能看到满山满谷的尸体,闻到充满血腥的气味,触摸到暗红黏稠的血液,听到响彻山谷的呼号“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以幸存者的口吻,创造性的复述1941年10月21日在克拉耶伐次所发生的一切。
先进行小组讨论。
我们把教室布置成“实话实说”节目的现场,老师当主持人,请两同学扮演大屠杀的“幸存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欢迎两位幸存者上场。
主持人:能为我们讲述当时的情况吗?
幸存者:略(以下略)
主持人:您还记得纳粹分子闯进教室的那一刻吗?
主持人:您还记得纳粹分子屠杀你们的全过程吗?
主持人:当你们苏醒之后,你们看到了什么?
主持人:听了他们的述说,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听!阴风怒号。一片死寂。看!血流成海。尸体成堆。我曾采访过一个幸存者,他这样告诉我:
“我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四十七年来常常在半夜惊醒,眼前出现的是让我至死都无法忘怀的一幕。那时我只是右臂受伤,疼得昏死过去。当我醒来以后,感觉被什么东西压着,伸出手去,冰冷,刺骨的冰冷一下子从指尖传到了心里。此后,我决不喝任何加冰的饮料,我害怕回忆起那死亡的感觉。我用左臂推开尸体坐起来,看到了可怜的桑迪,穿着他那件心爱的白衬衫,瘦弱的胸膛上绽开了血红血红的花。还有一刻也停不下来的尼克,像恶作剧似的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我向前走去,一个庞大的身躯横卧在路上,那是瓦伦比老师。子弹从他的太阳穴射进去,他瞪大了眼睛,像被惹怒了似的。我叫他,可他不回答。地上的泥土发出一种令人作呕的腥味。这太可怕了,我的一生都在这可怕的梦魇中度过。”
小结:“实话实说”节目虽然短暂,但幸存者所描述的血淋淋的场面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设计理念:战争毕竟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有距离。怎样让孩子感同身受?设计了“扮演角色”和“创造性复述课文”的兴趣教学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的复述并不要求学生刻意模仿,可以看作是教师的“下水作文”。)
3.品味语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用现实的眼光来回望历史,历史才是有价值的。美国作家安格尔用诗句来表达愤怒,“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你们理解诗人的用意吗?
黑色是冷酷的,但和这里发生的大屠杀比起来,居然显得太明亮了。
文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意味深长的句子,蕴含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情感。请在文中划出来。
师生交流,共品共赏。
A“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真实和荒谬、沉重和美丽这些词前后矛盾,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句子中?
大屠杀是荒谬的。那些人性泯灭而兽性勃发的刽子手的罪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这样的事的确发生过,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沉重、悲哀,指战争的残酷和给人带来的痛苦。美丽不仅仅是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更是前南斯拉夫举国上下对待历史的态度——没有仇恨,没有愤怒,没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C这就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D没有仇恨,没有愤怒,没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吸取教训,才能防止悲剧重演。
小结:作者无意于渲染大屠杀的残酷,而着意于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揭示历史的惨痛教训。希望后来者记住历史,并以史为鉴。如果昨天是一道伤痕,那就把伤痕记住,让旧痕永远不再添上新疤。
总结:“文章好像没那么残酷”有两大原因:一、文章使用了侧面描写,必须通过想象和揣摩语言,来体会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深意,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刽子手的残酷。二、作者的目的在于正视历史,引发反思,以此替代悲痛。
(设计理念:品味语言,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基本技能。通过揣摩,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自主探究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而对待侵略,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言论引起了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设想: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急于做出评价,学生只要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两位作家的态度代表了两国历届政府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德国向世界人民谢罪,日本妄图掩盖这段历史。
小结:掩盖历史意味着缺乏深刻的反省,我们站在超越时空的正义和公平的立场,期待着勇气和良知。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展开评论,把它设计为拓展延伸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可能无法开展充分的讨论,可以留为作业。)
三、拓展延伸
前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都举行大型纪念活动,意在让子子孙孙都知道,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
同样是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韩国,马路上跑的没有一部日本车,全是韩国现代;每年的七八月拒绝接待日本游客,哪怕会因此蒙受巨额的外汇损失,也在所不惜。
今年的9月18日21点18分,沈阳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在市区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要在行驶中鸣笛,以纪念72年前的国耻日。
其实我们无意评价各国纪念活动的优劣,无意传播历史的仇恨,更无意于“揪住历史不放”。我们所要说的,正如中国作家龙应台所说:“可以原谅,不可以遗忘。”
让我们记住历史,勿忘国耻,学好本领,振兴中华。
作业设计
你对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了解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对待历史不同的态度。写一则感想或评论,字数200字左右。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于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先充分肯定学生观点中的可取之处,有时用对学生的语言加以润色,在关键处填入一两句细节描写,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未作复述先有情;有时把学生的陈述句改成反问的形式,或用排比的语言,增强气势,渲染气氛,言尽而意不尽,意味无穷;有时则用名言警句来警示学生……初中的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教师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战争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看战争题材的名著或经典的影视作品,让他们在快乐的阅读活动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教师应针对不同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话题,让学生都会说,能说,爱说。
让学生从文字到形象,从形象回到文字,由表及里的解读课文,符合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情感跟随着作者的叙述而起伏,最终水到渠成,与作者达成共识。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