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月迹》《长河落日扁》教案及练习


 

9. 《月迹》、10. 《长河落日扁》 
 
9. 《月迹》
预习导引:
  1. 目标点击
    (1)理清教学设计>文章思路,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结构特点。
    (2)品味教学设计>文章的语句,揣摩在表达意义上的作用。
    (3)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2.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对美词美句进行圈点。
    (2)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复述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迹”,复述时要用描绘语言。
    (3)品味语言。
    (4)围绕“童趣”这个话题讨论、交流,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文题资讯:
  1. 作者简介:
    贾平凹,生于1952年,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他的散文有其鲜明的特色:一是不矫饰,不做作,自由地抒发自我诚挚的感受和真实的内心体验。如《一棵小桃树》。二是着重描写生活常态和平易事物,他认为“赫然的寓意往往产生于极平易的事理里”,他告诫人们要“注意那些微细之处。妙微精深,微的东西才往往是表现了深的东西”。三是讲究氛围的营造和情绪的捕捉,从而构成一种艺术境界。四是常以小说的笔法去写散文。此外,在语言的运用上,以长短、强弱、深淡、简繁,构成了一种和谐的节奏,以及浓郁的陕西韵味。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腊月·正月》等,长篇小说有《浮躁》《废都》等,散文集有《月迹》《心迹》《贾平凹散文选集》等。
 
  2. 背景资料
    贾平凹自小在山区长大,1976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来上了三年大学,毕业后又回故乡去了。他说:“我最愿意回到生我养我的陕南家乡去,那里是我的根据地,虽然常常东征西征,北伐南伐,但我终于没有成为一个流寇主义者。北伐,我莫于爱去陕北,黄土高原的风物会给我以浑厚、拙朴;南伐,莫过于爱去四川,西南盆地的风情,会给我以精光、灵秀;东征西征,我莫过于爱去黄河两岸,他给我以水的表面貌似平静、温柔而内藏排山倒海的深沉和力量。”
 
  3. 题目解说
    《月迹》是贾平凹1982年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月迹》中的一篇,也是他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写的是童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的往事。“月迹”本来的意思应该是月亮的印迹,而月亮在文中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用“月迹”作题目,实质上是暗示美好事物所在的地方,非常含蓄,具有象征的意义。
 
  4. 知识链接
    贾平凹先生是文学方面的大家,他学识广泛,雅擅书画,颇为人们所喜爱。他的画的特点在一个“简”字。他的画作有《一条线的故事》《避暑图》《向鱼向水》《汗血马》《戏荷》等。
 
教学过程:
一. 字词详解:
  1. 字音认读
 
  2. 字形辨识
    
 
  3. 词语补注
    亏:①受损失;②欠缺;短小。文中取②义。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尽(院子的白光):满,全。
    觑:看,瞧。
    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又称 娥。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粗糙:(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课文详解:
  1. 内容分析
    教学设计>文章从一群孩子在奶奶的引领下,在中秋的夜里捕捉月亮的足迹,大家循着月亮的身影,从院子里回到家里,然后又寻出院门,来到小河边,河边的沙滩上,写尽月亮逗留人间的踪迹。
    教学设计>文章的文眼是奶奶的一句话:“月亮是每个人的。”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美。
    全文共36段,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穿衣镜上的月。抓住了月亮的轻盈和升起时的情态来写。“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第二部分(5—21段):写院子里夜空中的月。抓住了月迹的纯洁晶莹的特点来写。如“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
    第三部分(22—24段):写杯中月。抓住了月光的柔和和温馨来写。如句子“果真里边就浮起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的样子。”
    第四部分(25—30段):写水中月。突出了月光的宁静历历在目。如“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样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
    第五部分(31—36段):写月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如果说前几个部分是蓄势、铺垫,这一部分就属于点明题旨:美好的事物永存心中。
 
  2. 主题思想
    教学设计>文章通过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边寻找月亮的活动,赞美了孩子们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纯洁无瑕的感情。
 
  3. 结构图示:
    
 
  4. 句段品鉴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品析: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影由外到内,印在穿衣镜上的过程。“款款地”让人觉得是一位美丽绝伦的女子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十分优雅。“悄没声地溜”很有情趣地写出了月亮出现时的情状,“长了腿”“爬”“爬得高了”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作者哪里是在写月亮,分明是在写一位久盼而至的很有情趣的妙龄女子。
    (2)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品析:作者用“玉玉的”“银银的”来形容院子里的月光,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月光的晶莹剔透的特点。用“粗粗的”“疏疏的”来形容桂树的个头和在如水月光照耀下的桂树的枝和叶,给人一种朦胧感,突出桂树的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用叠词写景物,读来琅琅上口,又给人以美感,同时也体现了儿童的语言特点。
 
研讨探究:
  1. 写作特色
    (1)以一线贯穿全文,结构紧凑。
    教学设计>文章写了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杯中月,描写了月的不同情态,但并不散乱,因为对月亮的描写都是以“寻月”这一行动贯穿起来的,结构显得紧凑。
    (2)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和美感。
    A. 儿化音的使用,使教学设计>文章语言有了口语化、方言的特点,读起来亲切自然。
    B. 叠词的大量运用,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使所描写的景物栩栩如生,特别具有美感。如“玉玉的”“银银的”“款款地”“袅袅的”。
 
  2. 重点难点
    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心态?
    月亮在文中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八月十五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这里就体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求之情。月亮不知不觉地进来了,“我们都高兴起来”,月亮出去了,“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寻,院子里的月色如银,月下的景物迷人,“我们”议论月亮,想象住在月亮里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漂亮的“三妹”乐了,“我们”都心怀“嫉妒”,“我们”又在酒杯中找到了温柔的月亮,在小河里找到了晶莹的月亮,整个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好事物的过程,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意思是说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身边,关键看你努力追求没有,而文中的“我们”始终在寻找、追求,所以教学设计>文章自始自终都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心态。
 
考点指津:
    【例】“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该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考点说明:体味教学设计>文章优美的语句,看看作者对月亮的感情。
    名师点拨:弄清“玉玉的”、“银银的”的意思,即“像玉一样晶亮透明”,“像银子一样白白的”。
    参考答案: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妙处在于:用叠词写出了月亮的特点是白白的、晶亮透明,突出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课本习题解答:
一. “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根据这两个句子的提示,作者主要写了孩子们在院子里和在小河边寻找月亮的活动。课文通过寻找月亮的活动,赞美了孩子们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纯洁无瑕的感情。
 
二. 1. 人人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的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2. 月亮的倒影随着酒水喝进肚里,就好像月亮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于是每个人都获得了美好与幸福。表达了孩子们渴望拥有美好的幸福情感。
  3. 拥有月亮就拥有天空,月亮就好像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
 
三. 课文主要表达了美好的事物就在自己的身边,只要不断追寻就一定会拥有的主旨。《月夜》主要表达了对月夜下的自然景物无比喜爱和亲切祝福的感情。
 
10. 《长河落日扁》
预习导引:
  1. 目标点击
    (1)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及生词的意义。
    (2)理清教学设计>文章思路,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学习本文多种说明方法相结合的写法,特别是举例说明的方法。
    (4)学习本文有条有理、生动形象地说明科学道理的方法。
    (5)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生活,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精神。
 
  2. 学法指导
    (1)熟读教学设计>文章,了解教学设计>文章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2)了解文学作品与客观实际的区别。
    (3)了解教学设计>文章主要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什么。
 
文题资讯:
  1. 作者简介
    李海沧,上海激光研究所副研究员。曾任上海市第五届优秀科普作品奖专家评委会翻译。作品有《最强的光》《长河落日扁》。
 
  2. 题目解说
    题目点明了教学设计>文章说明的内容。教学设计>文章主要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长河为什么落日扁”这个道理。
 
  3. 知识链接
    光的折射是怎么回事?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如装水的玻璃杯中的吸管会在水面处弯折;在玻璃水缸中插入一块木板,用激光沿着木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光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中,可以看到光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在玻璃面处改变方向进入玻璃中。
 
教学过程:
  1. 字音认读
 
  2. 字形辨识
    
 
  3. 词语释义
    可望而不可及:只能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课文详解:
  1. 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是把客观事物所显示的道理作为说明对象,侧重阐释其本质、特征、状态、发展过程以及功能、作用等。本文说明了“长河为什么落日扁”这个道理。作者从科学的角度阐释它,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来说明它,逻辑性特强。
    全文共八个段落,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由古诗引出说明对象。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写出了大漠的广袤、荒凉等特征,它的艺术魅力无庸置疑。作者用“但是”一转折,引出要说明的话题,即从科学的角度去审视这一诗句。
    第二部分(2—6段):主要说明“长河落日扁”形成的原因。
    作者在大海观日时看到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联想到落日怕也是扁的吧,并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亲眼所见得到了证明。第3段承上启下。第4段,用筷子实验说明光的折射的原理,引出下段说明。第5段说明落日扁的原因: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产生折射,折射贴近地面,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第6段写海市蜃楼也是由于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使光线曲折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第三部分(7段):光的折射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第四部分(8段):作者通过探究“长河落日扁”的事理,告诉我们:司空见惯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2. 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采用逻辑顺序,主要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向读者阐明了“长河为什么落日扁”的道理,同时还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司空见惯是理所当然,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3. 结构图示
    
 
  4. 句段品鉴
    (1)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品析:这两句从结构上讲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句承上,第二句启下,使教学设计>文章过渡自然,衔接紧凑。从修辞上讲,用了设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一句问,第二句答。本来光的折射现象所导致的“长河落日扁”是一种自然现象,可作者说这是光的折射在“捣鬼”。把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语言形象生动。
    (2)我们只想借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品析:作者不仅说明了一个事理,而且还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它启示我们:要重视观察和思考,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事物。
 
研讨探究:
  1. 写作特色
    (1)逻辑性强。
    教学设计>文章从王维的著名诗句引出说明对象,接着作者从书中,从生活中找到了证据,说明了“长河落日扁”。为什么长河落日扁呢?作者举了筷子在水中产生折射的例子,引出光的折射这个概念,下文就紧接着写“落日扁”的原因是空气密度不均匀,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不一样造成的。为了加深印象,作者又举了“海市蜃楼”成因的例子。再说光的折射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这样安排,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同时,也使教学设计>文章结构紧凑。
    (2)举例浅显易懂。
    作者在说明长河落日扁的原因时,列举了三个例子:看海观日,筷子实验,海市蜃楼。这三个例子各有各的作用。看海观日,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引出自己的猜测;筷子实验,引出光的折射这个概念;海市蜃楼,是为了进一步证明确实是因为光线的折射而使得“落日扁”。
    (3)语言准确、简练。
    如“沙漠的情况则相反”,“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由下而上折入我们的眼睛,并且形成倒影”等句子,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使说明的内容一目了然。
 
  2. 重点难点
    从前人的名句里找出不符合科学的地方,有什么意义?
    从前人的名句里找出不合科学的地方,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本文作者不仅如此,而且还从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事例,阐述“长河落日扁”的原因,得出“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这一结论。从而激发读者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自然科学规律的求知欲,树立崇尚科学的思想。作者这种善于发现、执著探究的精神必将会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激励作用。
 
考点指津:
    [例]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有时”能去掉吗?为什么?)
    考点说明:通过这样的练习,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名师点拨:弄清“有时”的含义,联系客观实际来谈。
    参考答案:不能去掉。有了“有时”就有了限定,表明不是所有时候都能看得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也符合客观实际。去掉“有时”就没有了限定,意思就改变了。
 
课本习题解答:
一. 1. 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产生折射,折射贴近地面,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的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2. 东海观日,筷子实验,海市蜃楼。
 
二. 1. “捣鬼”本是人的动作行为,用在这里将事物人格化了,使语言更生动形象。
  2. 用“不一定”避免了绝对化,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三. 表面看来作者东海观日是偶然所得,实际上是他留心生活,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的一种发现。这个发现告诉我们: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要求得真理,我们必须重视观察和思考。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9. 《月迹》
[识记与积累]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偷觑(    )                                   倏(    )忽
    粗糙(    )                                   铁锨(    )
 
  2. 比较下列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3. 文学常识填空。
    《月迹》的作者是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_代作家,__________(地名)人。
 
[课文解读·感悟体验]
  4. 孩子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月亮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篇教学设计>文章表达了什么主旨?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品味·拓展提高]
贝壳
席慕容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6. 为什么古人用一枚小小的贝壳来做钱币?(限15字以内回答)
    因为贝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教学设计>文章第三段的思考是由什么引发的?(20字以内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不超过2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坚硬、精致和小巧,注定了贝壳是艺术品,是不忍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
    B. 短暂而细小的生命,却有精致、仔细的寓所,贝壳的世界里也充满着辩证法。
    C. “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这是贝壳里的生命给作者的启示。
    D. “请让我也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表达作者要在有生之年尽自己所能为世人留下更好的作品的愿望。
 
【发现创新】
  10. 请补出下列短文中老人和青年对话的省略的部分,注意切合语境和人物性格。
    有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平时轻视老人。一天,他在园林中遇到一位老人,两个人边谈边走。青年见到一丛鲜花,就说:“青春,就像这花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又看了一下落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听罢,在经过小卖部的时候,买了一包核桃,取出一颗托在手中,说道:“你的比喻有的对有的不对,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这干皱的果实,不过________________。”
    年轻人还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儿来的果实呢?”
    老年人笑了笑:“是啊,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长河落日扁》
[识记与积累]
  1. 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汉字,或给划线汉字注音。
    (1)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    )的痕迹。
    (2)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 (    )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
    (3)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的海市蜃(    )楼。
 
  2. 给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3. 根据提示,在后面括号里写上相应的词语。
    (1)比喻幻想中的美妙境界。(    )
    (2)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
    (3)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
 
[课文解读·感悟体验]
    几年前,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后来的亲眼所见,又证实了这一点。
  4. 这一段主要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另外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体味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表达上的作用。
    (1)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轴约比长轴短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品味·拓展提高]
    近年来,许多昆虫学者怀着浓厚的兴趣对“彩蝶王”的迁徙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彩蝶王”和候鸟一样,每年冬天都飞往南方,夏天又飞回北方。每天平均飞行45公里以上。更有趣的是,在长途迁徙中雄蝶总是在雌蝶周围组成一道锦障,担负起护卫和前导的责任。“彩蝶王”的队伍通常都是夜晚休息,白天飞行,而且黎明即起,从不偷懒苟息。有时高空强风吹袭,队伍时聚时散,有的彩蝶落伍,有的彩蝶死去,而那些担任护卫和前导的雄蝶,伤亡就更大,每次跋涉途中竟有三分之一不能免于殒命。但整个队伍始终不改其志,还是保持着强大的阵容,向着既定的方向从容地飞去,飞去,高山、大河、沙漠都莫之奈何。
    加拿大动物学家厄克特为了进一步揭开“彩蝶王”迁徙之谜,制作了一种特殊的油膏,将编好号码的标记贴在上百只“彩蝶王”的薄翼上。许多带着这种标记的“彩蝶王”几个月后在数千公里之外被人们找到了。厄克特还寻踪觅迹,在墨西哥的马德雷山脉高达3000米的陡峭山峰上发现了“彩蝶王”的真正府邸。每年总有上万只“彩蝶王”在这里繁殖生息。一到夏天,“彩蝶王”就从马德雷山出发飞往美国和加拿大。
    这些彩蝶都短命得很,生命不过短暂的一年光景,很多在迁徙途中死掉了。但即使如此,它们还是锲而不舍地追求着光明美好的生活。或许“彩蝶王”真正魅人之处倒并不在其体态如何美妙。而在其纤巧的形体中有着坚强执着的灵魂。这种不畏劳苦牺牲而追求既定目标的特性,使这种小昆虫的生命对人们有一种新鲜的启示和意义。
  7. 用文中带有文言色彩的词替换下面的词语。
    迁移——(    )                                   死亡——(    )
 
  8. 文中揭示的“彩蝶王”飞行的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中能表明“彩蝶王”给人以启示的一句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从文中第一段摘出表现“彩蝶王”飞行规律的句子。
    (1)每年飞行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天飞行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飞行的行程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飞行的组织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创新]
  11. 你能从下列语句中悟出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示吗?
    每次跋涉途中竟有三分之一不能免于殒命。但整个队伍始终不改其志,还是保持着强大的阵容,向着既定的方向从容地飞去,飞去,高山、大河、沙漠都莫之奈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9. 《月迹》
  1. 略
  2. 略
  3. 贾平凹   贾平娃  当  陕西丹凤
  4. 屋里,院子里、酒杯里、河水里、眼睛里;月亮晶莹剔透,纯洁如玉,它温柔、美好。
  5. 赞美了孩子们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纯洁无瑕的感情。它告诉我们:美好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有不懈追求的精神,把美好握在自己手中。
  6. 坚硬、精致、小巧。
  7. 弱小短暂的生命却创造了完美的居所。(或贝壳制作的精细和贝壳生命的短暂)
  8. 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9. A
  10. 亮丽多彩,芳香四溢,充满活力   人的暮年,就像这落叶一样,干瘪、枯黄,在耗尽体内的养分之后,被大自然无情地抛弃  鲜花虽美,生命却很短暂;果实虽其貌不扬,它的价值却可以永存  并非所有的鲜花都能成为果实。
    只有经过阳光的普照,风雨的洗礼,鲜花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只要衔接紧凑,符合文意和说话者的身分即可)
 
10. 《长河落日扁》
  1. 略
  2. 略
  3. (1)仙山琼阁
    (2)奚落
    (3)司空见惯
  4. 以自己亲眼所见说明“落日扁”。
  5. 举例子,另外还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隔着面纱似的薄雾……”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6. (1)“怕”是表推测之意,如果去掉意义变得太肯定,不合实际情况。
    (2)“约”是表大概、差不多之意,说明1/5是个概数,不是确数。
    这两句中划线词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7. 迁徙    殒命
  8. 整体行动,阵容强大,向着既定目标飞行。
  9. 或许“彩蝶王”真正魅人之处倒并不在其体态如何美妙,而在其纤巧的形体中有着坚强执著的灵魂。
  10. (1)每年冬天都飞往南方,夏天又飞回北方。
    (2)夜晚休息,白天飞行,而且黎明即起,从不偷懒苟息。
    (3)每天平均飞行45公里以上。
    (4)在长途迁徙中雄蝶总是在雌蝶周围组成一道锦障,担负起护卫和前导的责任。
  11. 彩蝶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畏牺牲的精神令人钦佩。昆虫们能做到这种境界,何况我们人呢?作为人,我们要有理想,要以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向理想奋进。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