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考前精要复习ppt课件

  • 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考前精要复习ppt课件
  • 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考前精要复习ppt课件
  • 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考前精要复习ppt课件
  • 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考前精要复习ppt课件
  • 语文版七年级下语文考前精要复习ppt课件
考前精要复习
2014年6月17日
字词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奇崛(qū) 犀利(xī) 丰腴(yú) 忍俊不禁(jīn)
B.隽妙(juàn) 隽逸(jùn) 憩息(qì) 融融泄泄(yì)
C. 引吭(háng) 窥伺(cì) 分娩(wǎn) 蹑手蹑脚(liè)
D.绮丽(qǐ) 剽悍(biāo) 凝眸(móu) 络绎不绝(yì)
B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岑寂(cén) 孤僻 (bì) 栖息 (xī) 杞人忧天 (qǐ)
B.吮吸(yǔn) 契机(qì) 颤抖(chàn) 怒不可遏 (è)
C.惊觉 (jué) 锦衾 (qīn) 嶙峋 (xún) 络绎不绝 (yì)
D.滂沱(pāng) 恫吓 (hè) 亵玩(xiè) 融融泄泄(yì)
D
2.下列各项中,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融融泄泄 络泽不绝 刁奸猥鄙 引吭高歌
B.争妍斗燕 奋袖出臂 鲜为人知 忍俊不禁
C.庞然大物 三眼一板 黔驴技穷 命运蹇劣
D.左顾右盼 蹑手蹑脚 空空如也 游哉游哉
C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
A.奇崛(jué) 金罍(léi) 萦回(yíng) 恫吓(dòng hè)
B.猥 (wěi)鄙 遏止 (jié) 蹇 (jiǎn) 劣 蜿蜒(wān yán)
C.腼腆(diǎn) 绮丽(qí) 沙獾(guàn) 涟漪(liǎn yí)
D.隽逸(jùn) 窥伺(cì) 滂沱(páng) 剽悍(biāo hàn)
C
2.下列各项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淘醉 霓虹灯 乐不可支 蹑手蹑脚
B. 眷顾 孤苦伶仃 络绎不绝 束手无策
C. 嬉戏 不盛其烦 无可言谕 三眼一板
D. 栖息 引吭高歌 相题并论 家喻户晓
B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縠纹:有皱纹的纱 不胜其烦:能够承受 蹑手蹑脚:放轻脚步
B.凝眸:指眼睛 束手无策:捆、绑 克勤克俭:吃
C.喙:鸟兽的嘴 怒不可遏:阻止 家喻户晓:知晓
D.果腹:肚子 争妍斗艳:美丽 爱不释手:放下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泰州“最美教师”杨向明被追授“江苏好人”,他的事迹可歌可泣。
B.要切实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防止不法商贩东山再起。
C.莘莘学子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D.面对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严峻形势,因地制宜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7.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鹅 》 ― 丰子恺 ― 现代画家、文学家 ― 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B《 海燕 》 ― 郑振铎 ― 现代作家、文史学家 ― 抒发了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C《 鹤群 》 一江口涣一一日本小说家、评论家 ― 颂扬了集体主义精神。
D《 石榴 》 ― 郭沫若 ― 现代作家、诗人、学者 ― 抒写了深情诚挚的乡愁。
D
8、走近名著。(5分)
《繁星》《春水》是新诗当中很有特色的两本小诗集,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其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原名 。
四、下面是一则征稿启事,从格式到内容都有毛病,请按要求修改。
征稿启事

为丰富校刊《中学时代》的内容,特征求下列稿件:园丁颂歌,班级新事,学习心得,读书笔记,思想火花和文艺创作等。

来稿要求观点鲜明,文字简洁生动,字迹清晰,篇幅以不超过千字为宜。请写明真实姓名和所在班级。

祝大家学习进步!

《中学时代》编辑部2003年5月4日
修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启事的名称应写在首行正中。 2、 正文中还应交代交稿的地点。
3、祝愿的话应该删去。 4、落款处的单位名称和日期应分两行写在右下方,因此,这则启事中的《中学时代》编辑部或单位名称应写在上行,2003年5月4日或日期应写在下行。
五、根据文后的问题,修改下面的“寻物启事”。
寻物启事
本人是供销社会计,于5月15日骑车经过农科大学教援楼附近时,不小心丢失皮包一只。有拾到者请交给本人,我愿意负出重金表示感谢。此致
敬礼!
            春风供销社全体职工
            5月16日
(1)它在格式上有两个毛病: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在内容上有两个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两个错别字,在原文中圈出,并在旁边写上正确的字。
五、 (1) ①标题应放中间 ②“此致敬礼”多余 (2) ①没说清如何交还 ②不应署单位名 (3)“援”改“授”,“负”改“付”
7、下面的会议通知有四处错误,请一一指出。
               通知
  研究决定,本星期六下午第二节课后分年级召开各班学生代表会议,收集对各科教学的意见。希各班派代表按时参加会议。
  此致
敬礼
              教务处 3月1日
(1) 格式方面的错误是: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内容方面的错误是:① ________ 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
六、(1) ①通知发布者和发布日期写在了一行 ②正文后滥用致敬语 (2) ①地点不明 ②代表人数不明
十一、根据下面通知,请改在后面。
通知
今天下午,在政教处办公室召开学生会干部或各班班长会议,筹备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希准时参加。
此致
敬礼!

政教处
修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1.“通知”应该写在第一行正中;2.“今天下午”应改为“今天下午5时”;3.“学生会干部或各班”应改为“学生会干部和各班”; 4.“此致敬礼”应该去掉;5.落款处的“下午5时”应该去掉。文 章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10.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3分)
(1)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乡书何处达? 。 (王湾《次北固山下》)
(4)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5)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6) ,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7)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
(8) ,西蜀子云亭。(刘禹锡《陋室铭》)
(9)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惊心动魄的战斗的场面的句子是 , 。(李贺《雁门太守行》)
(10)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一句“ ”抒尽了天涯游子的凄苦愁楚。(马致远《天净沙》)
(1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刘禹锡《陋室铭》)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6分)
⑴可爱者甚蕃
⑵濯清涟而不妖
⑶香远益清
⑷亭亭净植
⑸陶后鲜有闻
⑹宜乎众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12、⑴(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2分。划线处各1分)
⑵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分。划线处各1分)
13.作者从 、 、 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3分)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14.短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 的生活态度。(2分)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各1分)
15.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2分)
答:
(一)11、⑴多 ⑵洗涤 ⑶更加 ⑷竖立 ⑸少 ⑹当然
13、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各1分)
14、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伯牙善鼓琴
(一)重点读音梳理
1.卒④逢暴雨(cù,同“猝”)
2.初为霖雨⑤之操(旧读cào),更(gèng)造崩山之音。
3.曲每奏,钟子期辄(zhé)穷其趣。
4.伯牙乃舍(shĕ)琴而叹
(二)重点词义梳理
1.善:擅长,善于。
2.鼓:弹。
3.志:志趣,心意。
4.善哉,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
5.峨峨:高耸的样子
6.洋洋:宽广的样子
7.所念:心中所想到的
8.得:领会,听得出。
9.阴:山的北面。
10.卒:通“猝”,突然。
11.止:停。
12.援:拿,拿过来
13.操:琴曲。
14.舍琴:丢开琴。意思是停止弹琴。
15.逃:隐藏,躲开。逃声:隐藏自己的声音。
实战中考
18. (2010•天津市,14-16,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14~16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②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⑤,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志:志趣、心意。②峨峨:高耸的样子。③洋洋:宽广的样子。④卒:通“猝”,突然。⑤操:琴曲。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 善:擅长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好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16.“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 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伯 牙 游 于 泰 山 之阴 卒 逢 暴 雨 止 于 岩 下 心 悲 乃 援 琴 而 鼓之。
3.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3分)
答案参考  :1.(1)擅长  (2)好  (2分。每空1分)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④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每错、加、漏一处就扣1分,扣完为止) 3.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2分。意思对即可) 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真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5.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B
6.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B
一.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 )的心境
1悠然,闲适,恬淡,自然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现出悠闲不经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1)      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
(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2)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雁门太守行》中考试题汇编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 -24题。(4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分)
23.(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4.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4.(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 ,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3、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就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4、颔联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的很壮美,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5、颈联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的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6、尾联中的“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的燕昭王所筑,引用这个典故,作用是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7、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是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里所说的“报君”、“为君死”跟封建时代臣子的“愚忠”有着本质的区别,“君”这是中央集权的象征,“为君死”即为维护中央集权战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句也可算得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了。
1.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 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 的勇雄形象。
1、悲壮惨烈,以死报国。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
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
参考答案:2、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1、本诗作者为 代诗人 ,字 ,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 ”等,与 、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 ,歌颂了 。
1、唐 李贺 长吉 诗鬼 李白 李商隐
2、一场边关战争 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
3、全诗作者构思三幅画面,反映唐唐军的活动:白天,严阵以待;黄昏,刻苦练兵; , 。
4、“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3、中夜 奇袭敌营
4、①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②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5、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 。
6、“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5、局势的危急
6、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7、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
7、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8、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8、A(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5、局势的危急
6、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7、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8、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