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螳螂捕蝉》教案5


设计者: 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常识,理解故事中所讲的道理
理解寓言问题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体例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识,能够翻译课文,理解故事中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问题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体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通过《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2、吴国国君想要攻打楚国,并且告诉左右大臣说:“有人胆敢反对,就格杀勿论!”面对生命的威胁,你有什么办法能够为民请命,阻止战争的爆发呢?
3、面对一触即发的战争,一个少年说了不到八十字就打消了吴王的年头,避免了战争的爆发,拯救了吴楚两国的千万百姓。他到底说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螳螂捕蝉》
二、初读(15分钟)
1、教师范读
2、学生集体朗读,复述故事
3、个别朗读
4、学生自读,圈划不理解的字词
5、学生互译,课堂翻译
三、理解文章(10分钟)
1、文中故事发生在哪里?有哪些角色登场?
2、这些角色分别都在干什么?
3、文中用了哪些词来描写这些角色的动作?(请同学上台演示动作,在此过程中逐句背诵)
5、说说这些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文中出这篇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如果想正确地认识事物本质,就应该多角度分析问题。不能只贪图眼前利益而忽视潜在的危险。
7、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联系时政)
四、学习寓言问题(10分钟)
1、这样的道理为什么选择用寓言的方式来表达?
2、寓言的特点:
寓言的基本特征是:借此喻彼、借浅喻深、借近喻远、借小喻大、借古喻今、借动物、植物喻人等。寓言的主旨一般在篇末点明。也有的寓意不直接点明,而是让读者自己思索,自己领悟。(对比刻舟求剑、引婴投江等篇目理解)
1.鲜明的教育性
  2.强烈的讽刺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意思:有所隐含的语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有“寄托”的意思。将深刻的道理揭示。
五、总结与背诵(5分钟)
1、总结所学知识
2、课堂背诵课文
附录: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