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核舟记》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基本信息

课题
《核舟记》

教材分析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文言文单元,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本单元文章体裁不尽相同,《核舟记》作为一篇说明事物特征的文章,在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2. 《核舟记》是一篇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课文细致地描绘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艺术,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学情分析

1.本班学生优生和中等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从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看: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养。
2.初二学生接触的说明文不多,所以对艺术形象的设计,作品的说明顺序可能不是十分清楚,因此教学中除掌握文言文中基本的实词用法,句式特点以外,还要能对核舟的艺术价值做初步的鉴赏。学生初涉微雕艺术,因此容易激发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
2.了解一些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艺术;
3.学习简单事物说明文写法,并进行写作训练。
过程与方法
1.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 学习掌握本文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舟”的形象。
2. 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难点:
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二、作家简介
三、新课教学
(一)检查预习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四)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
一、导入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
设计(二)
同学们,我们常常使用成语“鬼斧神工”来说明某物的精致程度。同学们可以说出哪些物品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呢……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二、作者简介
魏学洢(yī) 明代人
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三、讲授新课
(一)检查预习情况
要求学生预习内容为:使用A4纸画出核舟图。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
(1)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3)边读边和自己画的核舟图作比较。
2.合作学习
(1)和学生共同读课文,点评学生的核舟图。
(2)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结构属于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起到收束作用。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指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2~5),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内容总结:作者同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伟大成就。
(3)再次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好的缘由。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明确:第一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宣明的对比。
第二、三句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得,一个神情专注,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氛围。
(4)通过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归纳本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如下:
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
(四)小结: 《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按总-分-总结构全文,主体部分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顺序具体说明,是我们学习作文写作的一个典型范例
四、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五、作业
1.背诵2~4段;
2.完成课后第三题。
3.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
1.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2.借助提示再次预习阅读。
3.学生边阅读,边与自己的作品进行比对与思考。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重点的读课文。
5.思考与归纳
6.练习
1.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查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3.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4.使学生在阅读与比对思考的基础上理解作品。
5.使学生能够抓住重点,清晰思路,更深入的理解课文,并把握语感。
6.培养学生思考与归纳能力。
7.检测学生程度。

板书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对于学生预习成果“核舟图”,只要画出基本轮廓,就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在理解环节中使学生能自己明白画作的优劣,并能自行修改。
2.朗读环节,一次比一次深入,重点肯定优点,并对不足之处作出评价和提出改进措施。
3.思考归纳环节,重点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发言。
4.练习环节,侧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节课教学我以学生的预习成果“核舟图”为突破口,让学生自主的读、自主的思考,获得自我探究的乐趣,激发了学习兴趣。由于本课设计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气氛较为热烈,学习过程较为顺利,学生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达到了乐学的程度。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