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扬民族自信,做中国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后反思


扬民族自信   做中国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后反思

    在10月教学研讨活动中,我执教的课文是鲁迅先生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在授课时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陶冶,高扬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做新中国的“脊梁”。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议论文单元的第一课,而且是一篇驳论文,又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有极强的针对性,感情色彩鲜明。针对这篇文章的以上特点,我设定了如下学习目标: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遵循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规律,我的导入设计是让学生回忆并归纳以前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包括三篇散文《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两篇散文诗《雪》《风筝》以及两篇小说《社戏》和《故乡》,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比较已学作品与今天新授课文体和风格上的不同,让学生初步感知杂文的简洁概括与针砭时弊等特点。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杂文的相关知识、鲁迅先生写作时的背景以及《且介亭杂文》篇名的由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巩固并记忆相关的文学常识。
    在此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习的方向就更明确了,知道“学什么”和“为什么要学”。
    授课过程的第一环节是“把握内容,理清结构”,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作者写了什么”和“是按什么思路在写”的问题。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为达到突破重难点这一目的,我设计了如下讨论题: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有什么依据?2、作者正面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的依据又是什么?3、从全文看,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的?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课文,交流看法,最后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全文是先反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即驳论证)来直接反驳对方论点,然后通过树立本论来间接对方论点。
    授课过程的第二环节是“结合背景,理解主旨”,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作者为什么写本文,为什么一定要批驳对方的论点”这一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杂文针砭时弊的特点。我先出示了一个小问题:“错误观点是谁提出的?在当时有何危害?”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大体可以说出“提出者是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及反动文人”,却不知道官僚们为什么说这样的话,教师有必要展示更多的背景材料。我出示的是“蒋介石‘三日亡国论’”的材料,当学生读到这段话“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更有甚者,蒋介石公开发表《三日亡国论》‘到现在,日本一切的军事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日之内,三日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海演讲的地方都占领,……灭亡我们中国。’”,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教师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先生写作此文正是为了揭露敌人的阴谋,抨击敌人”。随后话题一转,让学生根据课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他们有何特点?研读第八段不难发现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乐观、爱国、前仆后继的战斗,由此明白“先生写作本文赞扬英勇抗敌的中国人民,极大地鼓舞民族的自信力和战斗力”。为了让学生理解弘扬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义,我还出示了同时期李大钊的作品《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相关片段 ,由已学文章来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过程的第三环节是“品味语言,体会感情”。鲁迅先生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都流露在字里行间,只有品读才能深入体会犀利笔锋下的无限深情。我采用了分组学习法,让学生在给定的两段中自选一段先分析后诵读。学生很快找到了嘲讽敌人的反语“脂粉”“状元宰相”“总自夸”“只信国联”“一味求神拜佛”等,师生共同用讽刺(句尾上扬)的语气来朗读。而对第八段的品析,学生完成的很出色。杨雨荷同学不仅品析出里面有“赞美、痛惜、愤激”种种复杂的感情,而且声情并茂地朗读迎来了同学们的掌声。
    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是“拓展延伸”。我设计了两个说话题目:①夸夸我们今天 “中国的脊梁”:他们是……②谈谈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这一开放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鼓舞他们做国之栋梁。这一设计也紧扣了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可看做是补充事实论据的专项训练,可谓一举多得。学生不乏精彩发言,可也有许多学生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时事,除了姚明、成龙、刘翔外一无所知,给我们教师提了醒:加强学生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刻不容缓。
    授课结束后,我还布置了一篇小作文。请学生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来批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一观点。旨在让学生活用驳论文的相关知识,在写作中体会议论文的结构、语言等特点。后来的反馈还不错,学生在自己提笔作文的时候愈发佩服鲁迅先生犀利的文笔和严密的思维。
    总体来说,我对本节课比较满意,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既训练了学生的能力,积累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时代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注意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并且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语文素养的培养。学习本文,不仅学习先生如何作文,更要学习他如何做人,希望大家能做个自信的中国人,将来也能成为中国的脊梁。这是我授课的结束语,也是我对学生殷切的期待——扬民族自信,做中国脊梁。希望多年后他们还能想起这节课,还能记住这句话,那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



2013年10月28日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