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捕蛇者说》导学案7


《捕蛇者说》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腊、赋、毒、已、专、嗣)和文言虚词(乎、而、之、焉、以等)的意义和用法。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展示1、2、3节,并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写毒蛇之毒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本文作者 ,世称 (朝代)文学家,和 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32岁时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改派到柳州当刺史(故又称柳柳州)。47岁时抑郁而死。是“ ”之一,他的作品收集在   
2、了解时代背景:
  
3、了解“说”这个文体。
  
4、初读课文,明确下列文言词的读音。
啮( )得而腊( )之 挛( )踠( )  
瘘( )疠( )当( )其租入 嗣( )  
几( )死者数( )莅( )蹙( )  
殚( )踣( )死者相藉( )曩( )  
隳( )恂恂( )而起 缶( )谨食( )之  
敛( )以俟( )夫观人风者得焉  
5、仔细朗读课文,把握句读。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6、古今义。
汪然出涕(古 ) 久已病矣(古 )犯寒暑(古 )以尽吾齿(古 ) 虽鸡狗不得宁焉(古
7、本文通过蒋氏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而求免于苛税的记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那么全文结构如何?
  
  
二、合作探究,解读研讨课文1、2、3节。
1、在上文中划出重点实词和虚词,并理解意义和用法(要做适当延伸)。
2、梳理翻译。
3、理解段落大意。
4、想一想:
①第一节是从哪几方面写蛇之“毒”的?
   
②为什么文章开篇就写蛇之“毒”?
   
③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是什么?体会“争”的表达效果。
   
④蒋氏“专其利三世”为何还“貎若甚戚者”?  
   
四、当堂检测
1、解释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永州之野产异蛇( )可以已大风(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专其利三世矣( )貎若甚戚者( )今吾嗣为之( )
2、你能理解下列的一词多义吗?
以:以啮人( )可以已大风( ) 太医以王命聚之( )扶苏以数谏故( )  
固以怪之矣( )今诚以吾众( )  
而: 黑质而白章(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为台而盟(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跛( )  
焉:永之人争奔走焉( )不复出焉(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赋: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 赋比兴( )  
   
学习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病、藉、徙、俟、食)和文言虚词(乎、而、之、焉、以、于、夫等)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衬托揭示文章主题的写法。
3、分析研讨课文4、5节。
4、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养成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
学习重点:研讨展示4、5节,并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用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的写法,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句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朗读背诵4、5节,并梳理文意。  
2、 掌握重点实词的含义。  
以啮人( )当其租入( )殚其地之出( )曩与吾祖居者( )而乡邻之生日蹙( )  
几死者数矣( )( )又安敢毒耶?( )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 )今虽死乎此( )  
3、 翻译句子。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君将哀而生之乎?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比较各组加点字,选出用法相同的一组。( )  
A、黑质而白章//佣者笑而应曰。 B、以啮人//可以已大风。  
C、当其租入//其始 D、以王命聚之//募有能捕之者  
二、合作探究,解读研讨4、5节。  
1、在上文中划出重点实词和虚词,并理解意义和用法(要做适当延伸)。
2、梳理翻译。
3、理解段落大意。
4、理解全文,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在文中找句子回答下表。
   
蒋氏  
乡亲们  
生存情况  
   
   
生活状况  
   
   
危险次数  
   
   
死亡先后  
   
   
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三、当堂检测。  
1、你能翻译并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吗?  
①余闻而愈悲   
②苛政猛于虎也   
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下列“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征于色,发于声”中的相同一项是( )  
A、余将告于莅事者 B、吾祖死于是   
C、苛政猛于虎也 D、积于今六十岁矣  
3、在文言文中,“而”作为连词表示前后的关系有:A、并列 B、转折C、修饰 D、承接。 请将代号填入下列句后括号里。  
①黑质而白章(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③吾恂恂而起( ) ④而乡邻之生日蹙( )  
4、本文的中心句是: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