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语文版《一厘米》《差半车麦秸》教案及练习



《一厘米》《差半车麦秸》

二. 教学目的:
《一厘米》
1. 理解陶影这一人物形象。
2. 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 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学会体谅父母,爱父母。
 
《差半车麦秸》
1. 理解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及发展情节中起到的作用。
2. 了解本文语言风趣幽默,善用群众语言的特点。
 
三.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戏剧语言,学会在生活中维护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
2. 理解“差半车麦秸”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 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厘米》
一、作者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1980年转业回北京。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她的代表作有《昆仑殇》、《补天石》、《血玲珑》。
 
二、生字词
惩(chéng)罚          皲(jūn)裂       吝(lìn)惜       捺(nà)
塑(sù)料                 挑剔(tì)         允(yǔn)诺      逻辑(jí)
矜(jīn)持               吮(shǔn)        磕(kē)头        骄横(hèng)
顷(qǐng)刻            哄(hōng)笑    脱臼(jiù)         兀(wù)自
狡黠(xiá)               内疚(jiù)         反驳(bó)        无措(cuò)
(1)动弹(dòng tan):(人、动物或能转动的东西)活动。
(2)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3)窘(jiǒng)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迷惘(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5)瞅(chǒu):看。
(6)忧郁(yù):忧伤,愁闷。
(7)愣(lèng):失神;说话做事不考虑效果,卤莽。
(8)忐忑(tǎn tè):心神不定。
(9)忙不迭(diē):急忙,连忙。
(10)矜(jīn)持:拘谨,拘束。
(11)哀兵必胜:指由于压迫而悲愤奋起反抗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这里是说把文章写得打动别人,这件事就容易成功。
(12)侃侃(kǎn)而谈:理直气壮地直抒己见。
(13)腼腆(miǎn tiǎn):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14)气喘吁吁(xū):吁吁,喘气的声音。形容喘气很急。
(15)执拗(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16)恬(tián)淡:不追求名利;淡泊,恬静,安适。
(17)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同样的话。
 
三、主题思想
文章是一篇关于“买票”的小说,文章围绕“该不该买票”展开故事情节,小说歌颂了为人父母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表达了对不完美的理解与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四、情节与结构
第一部分(1—23“在这个过程中,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陶影带儿子坐公共汽车,不但没有逃票,反而多买了一张票,表现了一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勇于承担母亲的责任。
第二部分(24“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院参观”—100“陶影拽着那根淡黄色的塑料尺,仿佛拽着一条冰凉的蟒蛇。”):陶影带儿子参观寺院,因买票的事而受到儿子的误解。
第三部分(101“陶师傅,您烙的小火烧穿迷彩服了!”—144):陶影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讨回了公道,挽回了自己作母亲的尊严,保住了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印象。陶影捍卫的是诚实、正直的品质,捍卫的是儿子心灵的纯洁与美好。
 
五、课文分析
(一)文章中的陶影的形象: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
——一天班上下来,累得不想动弹,真想凑合凑合算了。
——(掏了张纸币)买一根冰棍就成了,妈不吃。
(2)执著、认真——(轻松但是极坚决)他不够1.1米的。不够!
——我不知道国际米尺是什么造的,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没有那么高,我知道我们没有逃票。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这件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
——(执拗地)如果再没有音讯,我就直接去找!
——(郑重地)小也,你离两位爷爷再近点,我什么都不图,
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
 
(二)文章中的心理描写
1. “就是没有她,车也要一站站开,也不能因此没有司机和售票员,也不会少烧汽油。”
这种心理似乎觉得陶影此人是一个爱贪小便宜者,让人看不起,但通过下文内容了解到其家庭经济拮据,这也是为给不需要的儿子买票作了一个很好的铺衬。
2. “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如何理解?
作为一位母亲,虽然自己很普通,但懂得养儿且教的道理,希望儿子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影响着儿子,因此在儿子面前,需严于律己,做得完美而无可挑剔,体现了陶影强烈的责任感和儿子深情的爱。
3. “她很看重两毛钱的,它等于一根黄瓜两个西红柿如果赶上处理就是三捆小红萝卜或者干脆就是一堆够吃三天的菠菜。”
心理活动表现出陶影的经济拮据,过日子需要精打细算。
4. “其实她应该把票根保存起来。这样以后哪次集体活动或开食品卫生会,她骑车去,回来后可以用这张票报销,夫妇都是蓝领工人,能省就省一点。”
深思熟虑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作为母亲的强烈的责任感和良苦用心。
5. “油漆皲裂的车门上,有一道白线,像一只苍白的手指,标定一·一○米。”
这个比喻句,表现了一种醒目而冰冷的感觉。形象的说明儿童购票的指定高度。
6. “为自己再塑一个金身”是什么意思?
成为一个儿子心目中完美的好妈妈的形象。
7.“现有的家境要培育出具有大家风度的孩子,需要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这很难,就像用小米加步枪打败飞机大炮一样,但并不是做不到。”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培养儿子的艰难,同时也表达了她坚定的信心。
8. “陶影突然有些伤心。不就是一座庙吗?怎么连妈妈都不等了,旋即又释然,带儿子出来,不就是要让他快乐嘛!”
母亲从伤心到释然是由于关注的焦点由自己转向儿子,体现了母爱的平凡而伟大。
9. “陶影用目光包裹着儿子,随着小也的步伐,这目光像柔硬的蚕丝从茧中抽了出来。”怎样理解?
这是一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陶影看儿子的目光充满了温柔,充满了慈爱,且这种爱像蚕丝一样连绵不绝。
10. “在孩子面前,她要保持一个母亲最后的尊严。”
此时此刻,陶影仍然首先考虑到孩子。
11. “陶影的手像折断的翅膀僵在半空。”
比喻句形象地表现了陶影担心自己在儿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被破坏的恐惧心理。
12. “陶影很内疚,她对工作还是很负责的,这两天常常走神。”
表明陶影极为重视逃票事件。
13. “日子像雪白的面粉,毫无变化地流泻过去。”
比喻句生动地表现了陶影等待回音的急切心理。
14. “是的,陶影在这一瞬,也在问自己。她是个生性平和的女人,别说是两位素不相识的老年人登门致歉,就是红衣青年本人来,她也不会刁难他的。”
宽厚、善良。
 
(三)学习品味写作特点:
1. 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
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故事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2. 烘托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
 
《差半车麦秸》
一、作者
    姚雪垠(1910-1999),现、当代作家,河南邓县人,其作品《李自成》(1976年出版的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二、生字词
1. 给下列字词注音 
嚏    擤    瘪    舐    嗝    瞟    谩   谄媚    茶盅    霹雳
2. 解释词语
哽咽   瞟   谩骂     谄媚
 
三、研读课文
1. 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小说的脉络。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由地想起一段动人的故事来”):写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从“一个寒冷的黄昏”到“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写与“差半车麦秸”初次相见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隔了一天”到“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啊”)写“差半车麦秸”参加游击队后受到的教育和锻炼。
第四部分(从“从此他越发活泼起来”到结束)写“差半车麦秸”为革命差点牺牲。
2. 分析:
(1)提问:“差半车麦秸”的含义是什么?“差半车麦秸”在本文具体指什么?
“差半车麦秸”表示不够数,不够聪明的意思;本文具体指游击队里的一个队员。
(2)王哑巴参加游击队前,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观念和习气;他参加游击队后,在集体斗争生活中受到了教育和锻炼,从昏睡觉醒并奋起抗争,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3)提问:作者塑造王哑巴这一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
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情况?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加以分析。说明在日本不断侵略的情况下,人们的反抗精神被进一步激起;说明日本侵略者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是必然的。
 
四、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结合课后练习,
找出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
(1)“他拭去了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从“捻、看、闻、品”这些动词我们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对土地的眷念,也表达了他的质朴及对和平的向往。
(2)“‘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他吃的又快又多……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这两段读起来是有点令人恶心,但又非常的真实,表现了他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举止粗俗,不讲卫生。正是这样的农民在革命队伍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成为了出色的革命战士。
(3)“在我的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这个细节把“差半车麦秸”的质朴、憨厚的特征表现得很充分,表明了他慢慢的开始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称呼,只是开始时显得有些不习惯,先试探的叫一叫“同志”。
(4)“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的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他费劲了心思,只是为了把灯火吹灭,真令人捧腹,但对于一个曾是贫穷的农民来说,他是十分心疼那些香油的,因为他闹不明白,睡觉点灯不是白费油吗?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令他坐卧不安,他又不敢直截了当的把火吹灭,而是采用了迂回的办法,这表现出主人公的质朴而又无知。
 
本课总结:
    小说描写了一个名叫王哑巴、外号叫“差半车麦秸”的落后农民,参加游击队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游击队员的过程。
    王哑巴这个形象的塑造,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历史内涵。作者及时捕捉萌芽状态中的民族新性格,采用传统叙述方式,描写细致生动,风趣幽默,善用群众口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短篇小说“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特点和细节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差半车麦秸》
一、下面词语中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喃(nán)喃        蹿(cuàn)出       擤(xǐng)鼻涕         喷嚏(tì)
B、谩(màn)骂       谄媚(xiàn)        霹雳(pī lì)           舐(shì)
C、冷峻(jùn )        噎(yē)气           忌讳(huì)               哽咽(yē)
D、捻(niǎn)碎       噙(qín)着         坷垃(kē lā)            瘫痪(huàn)
 
二、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麦秸      膨胀      绰号      漫骂
B、噙着      忌讳      谄媚      糟蹋
C、抱怨      分泌      饱嗝      占栗
D、颤抖      瘫痪      冷竣      济事
 
三、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旧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
2、“大家都这样叫我。”“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     )
3、吃毕饭,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打了一个饱嗝,用右手食指往牙上一刮,刮下来一片葱叶子,又一弹,葱叶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
4、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坷垃,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坷垃捻碎,细细地看了一看,拿近鼻尖闻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品滋味。(      )
 
四、基础知识填空:
1、《差半车麦秸》是________代著名作家________于193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他的著名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详尽描绘了明末农民起义波澜壮阔,曲折完整的历程。
2、《差半车麦秸》运用________________的记叙顺序,追述了差半车麦秸从被当作汉奸到参加游击队,最后受伤被送往后方医院的过程。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个寒冷的黄昏,忽然全队的弟兄兴奋发狂一般呐喊着跳到天井里,把一个新捕到的汉奸同队长密密地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有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战立不住。他的脖子后面插着一把镰刀,腰里插着一根小烟袋。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手里拿着一面从汉奸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冷静地像一尊铁人。同志们疯狂地叫着:
“他妈的打扮得多像庄稼人!”
      “枪毙他,枪毙汉奸呀!”
    不知谁猛地照汉奸的屁股上踢了一脚,汉奸打了个前栽,像患瘫痪似的顺势跪倒在队长面前。这意外的结果使同志们很觉失望,开始平静下来。有人低声讥讽道:
    “嘻,原来是一泡鸭子屎!”
    队长还是像一尊铁人似的立着不动,浓黑的眉毛下有一道冷峻可怕的眼光在汉奸身上掘发着一切秘密。
    “老爷,俺是好人哪!”汉奸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哑巴,人都知道的。”
    “是小名字吗?”队长左额上的几根黑眉毛动了动。
    ……
    “有绰号没有?”
    “差,差,‘半车麦秸’。”
    “恩?”队长的黑眉毛又动了动,“差什么?”
    “‘差半车麦秸’。老爷。”
    “谁差你半车麦秸?”
     “大家都这样叫我。”“哑巴”的脸红了起来,“这是吹糖人的王二麻子给我起的外号。他一口咬死我不够数儿……”
    “嗡!”同志们都笑了起来。
    ……
    队长又详详细细地盘问一忽儿,渐渐松开了脸皮,不再像一尊铁人了。其时我早就想对队长说:“得了,这家伙是个有趣的大好人,还有什么可怀疑呢?再盘问下去,连同志们也不耐烦了。”队长终于吩咐我们把“差半车麦秸”手上的绳子解开。一解开绳子,“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这时我才发现他穿着一双半新的黑布鞋,鞋尖和鞋后跟涂抹着厚厚的一层已干的和未干的鼻涕,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1、阅读短文,看看队长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2、队长的表情和其他同志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这一部分塑造“差半车麦秸”的形象时,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举例说明。
 
4、  通过阅读,概括一下你对“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的印象。
 
《一厘米》
1、体会下面的字词,正确掌握其用法。
    戳 皲裂 锲而不舍 释然 狡黠 彬彬有礼 冥思苦想 温文而雅
 
  2、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等。
 
  4、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5、“公园买票”这件事情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如何理解文中多处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找出一两处,并说说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试题答案】
《差半车麦秸》
一、D
二、B
三、1、肖像描写    2、语言描写   3、动作描写   4、动作描写
四、略
五、1、随着审问过程的发展,队长的脸色由很严肃到慢慢缓和,这通过眼光、眉毛和脸颊上的几根黑眉毛等细节描写以及与同志们的神情、态度上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2、队长的表现不像同志们那么随意。这说明了这支革命队伍领导有力、纪律严明。
  3、主要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在对话中塑造人物形象。例子略
4、“差半车麦秸”初到游击队时,是一个憨厚、质朴、善良的农民,但他愚昧落后、懵懂无知,身上有很多陋习,有着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他不理解反抗侵略斗争的意义,缺少反抗意识。参加游击队后,集体斗争生活教育和锻炼了他,使他从昏睡中觉醒并奋起抗争,逐渐成为一名勇敢干练的革命战士。
《一厘米》
  1、略
2、人物、情节、环境。
3、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4、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承上启下,为作者升华母爱作了重要的铺垫。
6、对陶影心理活动的描写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理解了它,能真正体会一个普通母亲心中的苍凉以及对孩子锲而不舍的真爱。这有助于丰满人物形象。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