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桃花源记》表格式教案4

桃花源记
课题:桃花源记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初三
课时
一

提供者
Fengqie6335
单位
山西省昔阳县李家庄乡新世纪初级中学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桃花源记》备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文章具有朴素、自然、真淳的艺术特点,还有文章所蕴含的浓郁的传奇色彩。因文章近似小说,曾被收入志怪小说集《搜神后记》中。文章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使得读者无不为之神往。同时它还具有高深的政治意味和象征意义。所以它成了历来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

三、学情分析

虽然文言文不是九年级学生感官上陌生的东西,但这个班级语文学习成绩较差,由此可见大面积学生语文能力不高、学习习惯不好。通过前一课的学习,了解到不少的学生学习懒散不用功,文言知识掌握甚少。这样的学情教师只能从点滴从基础抓起。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文的教学以识记背诵为起点,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掌握重点的文言词汇,理解翻译重要的文言句子,进而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分组学习自我探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
教学难点: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你能解释“世外桃源”的含义吗?
学生思考回答。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

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ppt展示。
明确任务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教师范读课文。

2、指导朗读。
3、安排学生自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投影相关词语、点拔)。

5、ppt展示问题
讨论,分析本文写作线索(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ppt展示文章线索
一看(课文)
二听(字音、节奏)
三想(画面)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齐读。

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相互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积累文言词语,找出古今义的不同。

学生合作讨论,分析本文写作线索

理解并掌握

领略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培养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积累文言词语。
理清文章线索,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1、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2、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
3、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和睦相处……)

学生思考后回答:
不存在。因为渔人“寻向所志,遂迷”;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

当时的社会黑暗纷乱,作者是借此表达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作者的精神寄托,也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所以说这是作者的一个美丽的梦

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但你们的理想经过努力一定会成为现实。

讨论:如何实现人生理想:努力、寻找正确的方向、持之以恒等等。


生活在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的美好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那么,生活在现在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幸福美好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按要求完成作业

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提升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学生姓名
王译庆
评价日期
9.15

评价项目
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优
良
中
差

课堂表现

√


√



√




回答问题

√



√


√




作业态度
√




√


√




知识掌握

√


√




√



综合评价
良
寄语
希望有更大改进



八、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景美:平旷、俨然、良田、美池……
桃花源 进入 理想社会
人美:种作、怡然、皆出酒食……

再寻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

以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