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第2节 内能 教学设计18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第十三章《内能》
第二节《内能》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三、教学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四、教学器材
铁丝若干段,砂纸、打火机、广口瓶、打气筒、教学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复习回顾(课件1、2)
课题引入 (课件3)
提出问题“烧开水时,壶盖跳动的能量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思考推动瓶盖的能量是什么。
进行新课
(一)、内能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着的足球,引出分子具有动能。(课件4)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引出分子具有势能。(课件5)
教师给出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说明什么是内能。教师给出内能的定义。(课件6)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在已有的知识内,内能的定义与什么能定义相似。引导学生判断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教师给予补充和完善。(课件7)
多媒体展示插图,提问:低温物体内部有无分子?这些分子是否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低温物体有内能吗?与高温物体相比,这些分子的运动会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物体具有内能。
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一切物体都有内能。(课件8)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引出如何改变内能。(课件9)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提出要求,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小学自然所学的办法,让铁丝温度升高。
请学生归纳小组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教师补充完善。
说明热传递的特点,明确热传递的概念,同时给出生活中的其他例子(用热水袋取暖等)。
教师提出热量的概念及单位(课件10)
教师明确指出做功可以使内能增加也可以使内能减少。
演示:实验一:压缩空气点火,请学生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并给予简单的解释。
教师补充说明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课件11)
实验二:气体膨胀做功内能减少的实验,请学生仔细观察瓶内出现白雾。
教师补充说明瓶内原有的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看不见;瓶内出现白雾是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这是由于空气推动塞子做功,内能减少,温度降低造成的,是“物体对外做功”。(课件12、13)
提问其他例子,如“钻木取火、冬天搓手取暖”“滑梯下滑”等现象如何解释。(课件14、15、16)
(三)、课堂小结 (课件17)
(1)要知道内能和热量这二个概念的确切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区分温度、内能、热量,知道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和联系。
(2)要掌握做功与热传递在使物体内能改变上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件18--24)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
内能
物体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 热量
2.做功 对物体做功(压缩气体)
物体对外做功(气体膨胀)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猜想回答

同学联想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同学联想互相吸引或排斥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势能。

学生会议相关知识,思考后回答。

观察图片,思考后回答。
探究实验:让铁丝热起来。
思考后回答。

学生思考,阅读教材并归纳热传递的特点,回答问题。
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后回答。

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后回答。

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体会。

学生解答
鼓励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物理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要学会用物理知识 解释生活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知识是人类从丰富的实践生活中总结出来的。

培养学会关心环保的意识和社会公民意识。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