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8

第三单元 元素1
课 题

课时
第 19课时

课 型
新授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通过联想记忆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方法及
教学辅助手段
讨论研究

教学过程
复备记录

一、情境创设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化学元素打交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水中含有氢元素,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氯元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元素。
人体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许多营养元素,缺乏这些元素,人体就容易生病。请同学们看一看以下疾病分别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造成的?
活动一 :身边的化学元素
生物、地壳中的元素
二、提出问题
1.什么叫元素呢?
活动二:什么叫元素?
三、探究活动
【投影】
介绍几种原子
质子数6,中子数6
碳原子
 质子数6,中子数7

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子 质子数8,中子数9
质子数8,中子数10
【提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
【投影】2、在投影1的基础上在两组原子的右侧分别打上“碳元素”、“氧元素”。
质子数6,中子数6
碳原子
质子数6,中子数7
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子 质子数8,中子数9
 质子数8,中子数10
【提问】根据以上内容,你们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
【投影】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引导学生讨论,具体内容见表:

原子
元素

区别
粒子;
种类,又讲个数
观角度描述分子的构成或物质的构成
1、是粒子的总称
2、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从宏观角度描述物质的组成

联系
元素的概念建立在原子的基础上,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活动三: 化学反应中元素是否变化?
【解释】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
水氢气+氧气

氢气+氯气氯化氢
通过以上活动,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
活动四 : 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
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2.下列不能用来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的是( )
A.单质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个数。原子、分子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七、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卷
2.《学习与测价》


教学反思(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