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免费下载原创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两个凡是”的内容及影响。
2.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3.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
4.掌握拨乱反正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两个凡是”实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的分析,切实使学生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培养学生阐释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2.“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思想混乱,是非颠倒,要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就必须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不仅有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思想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讲解分析法。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讲解分析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 效果。
2.比较法。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的分析,再和“文化大革命”的路线作一比较,使学生全面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3.讨论法。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4.例证法。通过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录相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中国的高考中断了十年。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是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他的支持下,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里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导入语示例二]请看投影。
[投影显示]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同学们,我们看到的这一段材料,出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作出的,是拨乱反正的一个总结,是对原来推行“左”倾错误路线的一个否定。那么,拨乱反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以什么为契机的?我们说,它与一次中央全会有密切的关系,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板书]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板书]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第一段的内容,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板书]1.背景
[学生看书]……
[学生概括]一、经过十年的“文革”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二、“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阻碍着拨乱反正的正常进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三、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教师板书]纠正“文革”错误→人心所向
[教师讲解]同学们,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第二天,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学的日子。大自然的春天刚刚降临,这些幸运儿也迎来了生命中的春天。
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人迈入大学的脚步整整被阻隔了十年。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告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人们说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几天前,他们还在农村的田野、工厂的车间、部队的军营,一夜之间,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投影显示]
77级大学生王建磐说:“我是67届的高中毕业生,到了1977年是整整十年啊,如果是正常的情况下,过十年是不可能考大学的,当时一下子觉得我们,哎呀,还可以考,心里好像咯噔一下,说不出的一种感觉,一方面觉得很高兴,一方面又为失去这十年感到很悲伤。”
77级大学生马钦荣说:“我依稀地记得我大概是坐在最后两三排这样的位子上,因为我们当时这个学习的空气是非常浓的,特别是有一批年轻的同学和一批女同学,他们常常就是提前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把这个书包放好。”
这位已经担任了大学副校长的77级大学生,给我们讲了一个蚊帐的故事:“‘文革’以前,我是应当念大学的。我姐姐当时在部队,大家知道‘文革’以前,都是用布票来买东西,她有一次就专门给我买了一个蚊帐,她说我将来是要念大学的,这个蚊帐念大学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没想到一直放了十多年。1978年,我母亲把它重新翻出来,说这一次是派上用场了。所以,我感到非常有意思,这个蚊帐十年以后又给了它应该有的用处。”
同学们,给这些学子们带来人生春天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
1977年5月24日,还没有复出的邓小平在北京西山接待了两位来访的同志。
时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之一的邓力群说:“他说,出来工作大势已经定了。也不是一般的工作,还是大官啊,不是小官嘛。中国迫切需要发展教育,迫切需要发展科学,我愿意在这方面来承担这个责任。”
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这一年他73岁。
复出后的邓小平,抓的第一件事情果然是教育和科技工作。从七月到八月,他反复找人谈话,主持教育和科技方面的座谈会。他说,现在必须否定文化大革命强加在教育战线和知识分子头上的“两个估计”。他肯定了改变由工农兵推荐入学的做法,随后全国高校招生会议决定,同意在应届和历届毕业生中实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但当时已经错过了秋季招生的时间,邓小平当场拍板,冬季考试,春天入学,于是在1978年出现了两届新生入学的 现象。
拨乱反正就这样首先从教育和科学战线开始了。
[教师过渡]老话里常说,东边日出西边雨。1978年的春天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但它的脚步却仍然显得沉重。我们来看一个叫白智清的人的遭遇。
[投影显示]
1978年3月,座落在解放西路的重庆日报社收到了一份寻人启事。
时任重庆日报社通联组编辑的李运举说:“那是在1978年的春天,3月份,我们收到一个重钢工人的来信,来信的内容大概是,叫做寻人启事,寻什么人?寻一个姓白名智清的人。这是一个热爱祖国、反对四人帮的英雄,这么一个人。1976年抓捕入狱,至今两年多来,天空已经晴朗了,真相已经大白了,但是白智清这个人,还杳无音讯。”
在重庆,我们几经周折,找到了白智清。他告诉我们,刚打倒“四人帮”的时候,他确实很兴奋。
时为重庆钢铁厂工人的白智清说:“1976年10月19号晚上,当时中央电台播送批判狄克的文章,在班房中的我就说张春桥垮了,第二天,打倒‘四人帮’的消息就由中央电台广播出来了。当时我心情十分激动,我想国家有救了,我们民族有救了。就我来说,我就是反对‘四人帮’,爱自己的国家,希望国家富强,我应该出去了,但是呢,根本没有我出去的任何信息。”……
白智清说:“在释放我的时候,给我留了一条重重的‘尾巴’。这个通知里面写的是:但其中也有错误,需要总结经验教训。我反对‘四人帮’有啥错!我爱自己的国家也错了?我确实想不通,但是我还是高兴,我毕竟能够出狱了。当时他们问我,你还有啥要求没有?我举起了四根手指头,把他们吓了一跳,他们说你还有四个要求,我笑了,我说不,四个现代化。我们这一代人别无所求,希望国家富强,希望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同学们,白智清的话反映了“四人帮”刚刚被粉碎后的那段岁月的情景,许多在“文革”中受到伤害和冤屈的人都急切地盼望着自己的命运发生变化,他们四处上访,到处申诉。但很快发现,在他们头上,云雾还没有散去,在他们脚下,冰河还没有解冻,他们大都像白智清一样,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说,这一切要归咎于“两个凡是”的提出。
[板书]“两个凡是”的提出→阻挡纠错

[教师讲解]事情是这样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但向前涌动的历史潮流遇到了严重的阻碍。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大正式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耳边听到的依然有这样的语言:“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决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决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结束。文化大革命这种性质的政治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 多次。”
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当时的中央主要负责人做出这种选择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投影显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这是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两报一刊”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里提 出的。
那么,“两个凡是”的提法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听一听邓小平是怎样说的:“1977年5月24日上午,我和王震同志到西山小平同志住的地方,小平同志就谈到,说‘两个凡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没有‘两个凡是’啊,毛主席也没有‘两个凡是’啊,毛主席在这个时间,在这个地点,在这个问题上讲的事,在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地点就不能同样照搬了嘛,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决定嘛。”(据时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之一的邓力群回忆)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信,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的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教师引导]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开了全党解放思想的先导。引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却是南京大学的一位教师。
[板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

奠定基础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篇龚育之的回忆文章。(找一位同学朗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是在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1978年5月10日那一期上发表的。《理论动态》发表时,没有署作者名,只在文末注明“《光明日报》供稿,本刊作了些修改”。《光明日报》第二天转载,也没有署作者名,而是署“本报特约评论员”。《人民日报》翌日又转载了《光明日报》上的文章。不记得是不是孙长江告诉我的,这篇文章原稿的作者是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胡福明。
接着就是由这篇文章引起的轩然大波。我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对这篇文章有尖锐的批评意见,中央最高层的一位领导甚至上纲上得更高。一时之间加到中央党校、加到《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头上的压力是很大的。
不过,很快就是邓小平同志在军队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谁都明白这是对这篇文章的明确支持。很快就是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就是理论工作务虚会的召开,批评这篇文章的同志反过来受到批评。形移势异,受压的同志这时也该扬眉吐气了。
不久,听说胡福明被调到省里当了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那时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主张大力选拔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胡福明之被识拔,与那篇文章不无关系吧。总之,这篇文章进入了党史。写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拨乱反正的历史,对这篇文章不能不浓墨重彩写上一笔。
我记得,胡福明同志在大型文献纪录电视片《邓小平》中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时说过:“据我知道,为这篇文章做出贡献的有一批同志,这也是集体创作。”如果允许吹毛求疵,那么电视片《邓小平》的白璧微疵是没有提到胡耀邦,这当然与胡福明同志无关。1998年5月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党校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座谈会,胡锦涛同志作报告,提到此文的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非常引人注目,可以说是弥补了这个缺陷。(摘自《学习时报》龚育之/文)
[教师小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板书]2.召开(内容略)
[教师引导]请大家把课本上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看一下,然后复述。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内容有:一、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三、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教师讲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带来的思想解放,加快了实现历史转折的进程。人们开始摆脱“两个凡是”的束缚,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处理拨乱反正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工作部门开始以事实为根据,大胆地平反冤假错案;经济领域开始从实际出发,坚决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恢复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国务院于1978年7至9月间召开务虚会,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变革生产关系,引进先进技术等新设想。
这期间,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要加快发展生产力,要认真学习、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改革经济管理体制。1978年9月,他在东北三省视察时,再次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赞同。
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经济问题和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问题。11月12日,陈云在发言中提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意见,引起热烈响应。在与会者的强烈要求下,1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宣布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等项决定,解决了一批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与会者还讨论了工作重点转移、农业、经济工作、党和国家的民主建设等问题。12月13日,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同时也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经过中央工作会议的充分准备,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一致同意从1979年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完成了各项议程。
这次全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地拨乱反正工作;提出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方针,从而为既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正确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到改革,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在作出一系列加强农业的措施的同时,强调必须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从而为启动农村改革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些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成果,不但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来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而且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教师引导]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下面我们用板书来表示。
[板书]3.意义
a.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否定个人崇拜、教条主义长期脱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重新确立党的政治路线:工作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建设方针:维护僵化体制→改革开放。
c.重新确立党的组织路线:强化集权模式、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民主集中制。
[教师过渡]要顺利地进行工作重心的转移,必须纠正“文革”遗留的冤假错案。因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展开。并且经过了“文革”的动荡,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因此,在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同时,全国人大加紧了全面的立法工作。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一节。
[板书]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
1.为刘少奇平反
2.法制建设的加强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的表现,并让学生通过例子来证明民主和法制的加强)
[布置作业]课堂讨论: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说一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参考观点:(史实略)十一届三中全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了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地拨乱反正工作;提出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方针,从而为既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正确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到改革,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在作出一系列加强农业的措施的同时,强调必须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从而为启动农村改革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些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成果,不但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来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而且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纠正“文革”错误→人心所向
“两个凡是”的提出→阻挡纠错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

奠定基础
2.召开(内容略)
3.意义:a.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否定个人崇拜、教条主义长期脱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重新确立党的政治路线:工作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方针:维护僵化体制→改革开放;
c.重新确立党的组织路线:强化集权模式、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民主集中制。
二、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
1.为刘少奇平反
2.法制建设的加强
●活动与探究
1.举你身边的一个例子,说明人们提高法制观念的重要性,或不遵守法规的危害。
2.小调查:访问一些当事人,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对比。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