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部编版九下历史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教案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后东欧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819”事件;《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及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结果,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否从实际出发,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通过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等感知东欧剧变的过程,概况,从而理解东欧剧变的实质,正确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
2.运用直观教学法,了解苏联解体的过程;用问题导学法和探究法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以及应从中吸取的历史教训。
3.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有关内容的同时,观察当今的国际形势,培养学生观察世界形势,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从而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因而是必要的,以此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2.赫鲁晓夫改革很多方面脱离了苏联国情,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方向,结果都失败了。这说明改革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从实际出发,不可一味地照搬他国经验。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4.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吸取其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突飞猛进,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农业发展缓慢甚至下降,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权力机制领域是“斯大林模式”体制僵化的最严重的弊端,反映在斯大林晚年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二、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时间:1949年
成员国: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
作用: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②苏联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2.中苏建交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①建交时间:1949年
②缔约时间:1950年
③意义: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A.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B.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勃列日涅夫改革
A.做法: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刺激;为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特别是军事工业,造成苏联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勃列日涅夫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后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使综合国力有所增强;但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A.做法: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久就开始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在总体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轻率地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造成局势失控,苏联解体之势加剧。
B.后果: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2.东欧剧变
A.原因: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的影响;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③东欧各国国内的改革不能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成效不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略民主法制建设,日益脱离群众。
B.表现:①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②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A.1991年8月19日:“8·19”事件;试图挽救苏联,失败。
B.1991年12月8日:《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独联体成立;
C.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
D.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权力移交叶利钦;次日,苏联正式解体。
三、合作探究:
探究: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四、课堂小结: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我们要吸取东欧和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1949年
2.中苏建交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
(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2.东欧剧变
3.苏联解体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