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优质课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成败,使学生了解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借助材料与教材内容,小组讨论,探讨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改革创新,更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重点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难点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关史实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础知识;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实质。
2.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成败,使学生了解改革对苏联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借助材料与教材内容,小组讨论,探讨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对中国的启示。
3. 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力量虽然遭受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最终失败;改革既要立足国情,又要改革创新,更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学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 “ ”。
(2)斯大林还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 ,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1950年,中苏缔结了 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2.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1953年,斯大林逝世, 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2)1964年 开始执政。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3.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1985年, 担任苏联领导人。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1991年8月, 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年底,苏联解体。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先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在经过老师的讲解让知识更加的巩固。

四、合作学习
小组内先合作学习,后教师总结。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3)如何评价?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互助局面的出现: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
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发生在何时?1953年
(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
政治上: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 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3)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改革
(1)勃列日涅夫何时开始执政?1964年
(2)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经济: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影响:仍然没有从根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军事: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影响: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思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点?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改革脱离了苏联实际;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结果都失败了.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何时喀什担任苏联领导人?1985年
(2)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哪些改革?效果如何?
措施:1985年到1988年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效果: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措施: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
多元化”
效果: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东欧剧变的实质: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东欧剧变的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1)原因:
根源: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经济民族方面的因素;西方和平演变等。
(2)苏联解体的过程: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小组讨论探究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智慧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1.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3.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