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次月考复习(5、6单元)ppt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次月考复习(5、6单元)ppt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次月考复习(5、6单元)ppt课件
第三次月考复习 (九年级下册(5、6单元)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县
盘石镇民族学校
教师:石秀金
《公输》复习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红色字的意思。
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②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2.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3)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4)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4.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只要标一处)
公 输 盘 为 楚 造 云 梯 之 械
(2) 宋 无 罪 而 攻 之
B
5.下面加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于是见公输盘
B.以牒为械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C.子墨子九距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楚王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6.下面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B.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D.于是见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7.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愿借子杀之 愿:希望
B. 公输盘不说 说:通“悦”,高兴
C .吾义固不杀人 固:坚决
D. 然胡不已乎 已:停止
B
C
C
8.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将以攻宋 扶苏以数谏故
B.子墨子闻之 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知而不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9.对选文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 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 课文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D
C
《孟子》两章:
1.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所以动心忍性
3.翻译下面句子: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B
4.下列加线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5.下列加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杜少府之任蜀州 环而攻之而不胜
C、曹操比于袁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择其善者而从之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A
域:限制
C
D
7.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选出下列加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9.选出下列加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在乎山水之间也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还过岳殿东
D.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10.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11.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D
B
B
D
A
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 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 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2.下列各组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 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3.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则得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5.选出品读有误的一项(   )
A、本文以“鱼”比喻为正义,以“熊掌”比喻为生命。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是指“这种本性”,即“羞恶之心”;用原文句子说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C、“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D、“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D
C
B
B
D
A
6.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段文字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B、第一段文字主要侧重于讲道理,第二段文字则侧重于列举事例。
C、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本段中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论点的作用。
7.翻译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
《庄子》故事两则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
2.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
3.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①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于是鸱得腐鼠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本文比喻巧妙贴切,请你说说“鵷鵮”和“鸱”分别比作什么?

6.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A
C
做宰相
在这时
译: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答: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
答:比喻庄子(或志向高洁之人);比喻惠子(或贪求名利之人)。
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曹刿论战》
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
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4.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5.第②段对曹刿语言、行动的描写,表现了曹刿(     )
A.忠君报国的思想        B.勇于牺牲的决心
C.急切取胜的心理       D.卓越的指挥才能
6.选文详写战前战后论战,略写战争过程,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战争前准备的重要性。 B.强调战争取胜的原因。
C.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 D.强调战争过程很短。
C
C
B
C
D
D
7.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庄公在见曹刿之前对迎战齐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B.曹刿主动参战,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C.鲁国取胜的原因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鲁庄公听取了曹刿的建议,并与他一起指挥战斗。
8.强大的齐国将攻打弱小的鲁国,可表现鲁国当时岌岌可危形势的诗句是(   )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9.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这里面既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又显示出他的自信。
C.鲁庄公身为鲁国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他急躁冒进,他“既克”却“问其故”,处处显露出“鄙”。
D.全文紧紧扣住“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言论写得详备,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A
B
A
10.选出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安,有“养”的意思 B.小信来孚 孚,信服
C.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D.遂逐齐师 遂,于是,就
11.下面句子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以战 何陋之有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言语粗鄙
C.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D.下视其辙 其如土石何?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所以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
B.面对齐军压境,庄公萌仓促迎战,乡人闭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
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文中塑造的鲁庄公仅是一个“肉食者鄙”的平庸的国君形象。
D.文章突出了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深谋远虑的特点。
B
A
C
1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
14.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
15.翻译句子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结合课文,简要分析一下曹刿、鲁庄公形象。
曹刿: 鲁庄公:
17.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18.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通“遍”,普遍
孚:为人所信服
鼓:击鼓进军
再:第二次
深谋远虑,忠于国家,善于作战
政治上无知,军事上无能,但能知人善用
不多余,与乡人的对话侧面写出了曹刿的深谋远虑,热爱祖国。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1.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2.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世之妻私臣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辍耕之垄上
D.时时而间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对下面语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4.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5.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C
A
C
B
D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7.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8.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9.翻译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5)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意思相同即可)
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愚公移山)
1.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B.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C.投诸渤海之尾 诉诸法律 D.聚室而谋 斯是陋室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C
C
C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而山不加增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C
B
D
7.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8.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9.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10.翻译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甚矣,汝之不惠!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
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意思相近均可得分。)
《诗经》两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3.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C
B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蒹葭》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美丽女子的仰慕和追求,表现了男子追求不得的失望、怅惘、痛苦 、孤独寂寞的心情。
4.《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5.《蒹葭》中的景物描写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6.简要说说《蒹葭》中的叠词在诗中有什么好处?

7.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