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游恒山记》课堂实录


《游恒山记》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有过旅游的经历吗?你能跟我们分享你的感受和收获吗?  
生1:我游过广州的荔枝公园,那里美丽的景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2:我游过我们附近的白水岩,那天阳光明媚,景色迷人,我的心情很愉快。  
师:在你游玩的时候,有否注意过它的特点?如白水岩上的“普宁第一瀑”?  
生2:白水岩上有“普宁第一瀑”,过去那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可现在的水少了,没有了过去的热闹。  
师:说得真好!不单说出了其特点,还与过去进行了比较。  
生3:我游过深圳的民俗村,那里有各民族代表的居住点,意味着各民族相统一,我印象很深。  
师:游历能增长我们的见识,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下面请大家回顾一番,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哪些旅行家?  
生:有郦道元,有徐霞客。  
师:不知大家最近有没有看凤凰台的节目,有一个栏目播的是纪念一旅行家的,他是谁呢?  
生:郑和。  
师:很好,你知道得挺多!还有其他补充吗?  
生:(补充回答)还有张骞、司马迁、玄奘、郑和……等等历史人物。  
师:很好!他们当中,有的是负有朝廷政治任务的外交家,有的是虔诚的佛教徒,有的是为了调查历史事件和寻访古人事迹而周游各地。他们的游历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地理知识宝库,但严格地说,他们都不是专为考察祖国的地理而去旅行的。而徐霞客则不同,他是一位以考察祖国地理为己任的地理学家。  
师:你知道徐霞客的哪些资料?请你为我们介绍一番,可以吗?  
生1:他于公元一五八六年出生在江南水乡一个美丽的村庄——江苏江阴县南歧村。  
生2:他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伟大的旅行家,字振之,号霞客。  
生3:他用日记体裁写的一生旅行生活的真实记录《徐霞客游记》,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力。  
师:看来,大家知道的比老师的还多!他除了游过恒山之外,还游览过祖国哪些名山大川呢?  
生:还游过五岳。  
师:(补充)在前期,他游过江苏的太湖、浙江的天台山和雁荡山、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山东的泰山、河南的嵩山等;在中期,他探查过北京的盘山、广东的罗浮山等;在晚年,他远至我国的西南部,在云南边地腾冲等地进行考察。  
师: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通读全文,扫清阅读障碍,要边读边思考,养成圈划笔注的读书习惯。  
师:下面请同学自选文段或文句上来朗读。  
生1:读第三段。  
师:纠正个别字的读音,如“鸟瞰”的正确读音等。  
生2:读第二段。  
师:指出读错的字音,并纠正,如“莽、断折”等的正音。  
生3:读第四段。  
师:总的来说,刚才大家读得较流畅,只不过个别字要读准,课下还要多加进行朗读训练。接下来,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结合课文注释,通译全文,可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进行尝试性翻译。然后请同学们分工合作,说说你的理解,每人一句,看看大家是否能在十五分钟里把课文译完。  
(学生一边对照注释进行翻译,一边与同桌讨论交流。教师出示小黑板:该积累的相关文言实词与虚词、重点语句和其他优美语句。也可让同学在尝试翻译课文时,让其自己说出该注意的词句,教师补充板书。  
生:开始翻译课文……  
师:一边提示应重点理解的词语,如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边帮助归纳、纠正,并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  
师:除了要把握住这些重点词句之外,还有哪些优美的句子?请大家自己补充。  
师:讲到这此时,我有一个小故事想跟同学们分享一下。  
(学生急想听,很兴奋的样子。  
师:公元一六三七年十月二十八日,徐霞客又游历了广西北部融安县的真仙洞。他举着火把走进洞里,正在欣赏洞内千姿百态的石钟乳和石柱的时候,忽然脚下一巨石旁躲着一条巨蟒,他举着火把凑近一瞧,好家伙,这条巨蟒长得看不见头尾,正好挡在面前。要是胆小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早就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敢进洞探险。可是勇敢的徐霞客毫无惧色,他见巨蟒一动不动,索性从它身上跨过去,继续在洞里漫游。  
师: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出了徐霞客什么样的精神?  
生1:临危不惧。  
生2:勇敢的精神。  
生3:他很大胆,总干着别人不敢做的事,精神可佳。  
师:他确实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没有他的执着探查的话,今天我们就不可能读到像《游恒山记》这么好的游记,我们该怎样感谢他呢?惟有读好他的文章。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跟随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浏览了北岳恒山,在恒山古道上领略了其神秘,现在我们继续来探访其神韵,体会作者勇于勘察大自然的大无畏精神。大家先用一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从整体上来感知课文内容,你在感知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鼓励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现在,给大家几个提问题的机会,哪位同学想来试一试?  
生1:(着急地)作者是怎样上山的?  
生2:他一生都在游历,那其经济来源于哪里?  
师:是啊,对于旅行来说,这可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啊。  
生3:课文第三段中,写到“土山无树,石山则有”,这是为什么?  
…………  
生n:徐霞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生都有过哪些探索?  
师:看来,大家都有很多问题想提,这说明你是一个非常会读书的人。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概述课文的内容结构,以便我们更快地深入阅读课文。  
生1:第一段写游恒山的时间、出发路线和登山的感受。  
生2:第二段写上山经过。  
生3:第三段写山顶所见。  
生4:第四段写下山经过。  
师:(板书学生所归纳出的课文整体内容结构)请大家迅速找出作者在各个登山环节中所见过的景点。  
师:作者上山时经过哪些地方?  
生1:有“望仙亭、虎风口”。  
生2:有“杰坊”。  
生n:有“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登顶间道、然崖”。  
(教师边板书边提示各景点的特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带领大家去领略那优美的景色。  
师:请大家说出第三段中要特别留意的景点。  
生:(互相补充)在山顶见到“俯瞰山北—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龙山西亘,支峰东连”。  
师: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很状观!  
生2:登高远望,可谓“登泰山而小鲁”啊,有种心旷神怡的感受。  
师:“青青与此作伍”,谁与之作伍呢?  
生:五台山。  
师:它突出了什么特点?  
生:它突出了山的颜色青翠、葱郁。  
生: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从这可看出什么?  
生:这写出了两山感情甚密。  
师:刚才同学提出“为什么‘土山无树,石山则有’”,谁能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1:因为土山降水少,光照强,所以不易长成树,石山面北则反之。  
师:这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的?  
生:(补充)这是从地理位置来讲的。  
师:还有其他看法吗?谁还想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2:土山没有遮挡,风吹过时其水分蒸发快,使得其缺乏水分而养不活树。  
师:这又是就哪个角度而言的?  
生:(补充)这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的。  
师:很好!大家分析得都有自己的理由,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都特别注意用其他学科知识来进行佐证,我很佩服你们的学习能力。  
生:(沉思片刻)据称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  
师:是啊,作者这样写,是由于其观察细致、准确,如果没有科学的分析是不可能写得这么深入的。稍有遗憾的是,他当时却没有作更深入的解释。请大家继续说出下山时的路线。  
生:下山时,经过“下西峰、寝宫然崖顶、松柏林、寝宫石”。  
(学生互相补充,教师补正并板书。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刚才我们共同探讨的内容结构串联起来,从整体上来感知,并思考本文所采取的主要的写作方法。  
生1:一步一景。  
生2:移步换景。  
师:(板书并补充)形象生动,准确精炼。  
师:恒山的景色特点可归纳为哪三个字呢?  
生1:奇、险、美。  
师:说得很好!能先说说“美”在哪吗?可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把其读出来。  
生2:读“崖石渐起,松影筛阴”。  
生3:读“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师:找得很准确。那“险”表现在哪?  
生1:读“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山俱石,故树皆在北”。  
生2:读“崩崖乱坠,杂树密翳”。  
师:好,说到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放下笔,兴奋状。  
师:公元一六三九年四月二十七日,53岁的徐霞客到云南边境的打鹰山与南香甸游历,他来到嶻嵲的山脚下,只见层崖之上,有一座朝东的山洞,可是无路可通。仰望着陡崖峭壁上的洞口,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上去。他考虑了许久,决定留下仆人和行李,独自登峰。山坡像刀劈斧削似的,爬了半里光景,竟没有放脚的地方,他只好抓住草根向前移动。可是,山坡风化得非常厉害,草被他用力一拽,连根拔了出来,他又急忙用手指去抠浮土下面的岩石,谁知道,岩石也风化了,手指刚放上去,岩石便哗哗地往山脚下滚。  
    他欲上不能,欲下不得,只能抓住一块比较结实的地方,紧紧地绷着脚根,贴着双手,像完全平贴在墙壁上一样,情况危险极了。他试探着找到一处可以攀手蹬脚的石块,然后悬空移动一手,再悬空移动一脚,一手一脚贴紧了,再慢慢移动另外的一手一脚。时间一久,他手脚无力,几乎要坠落下来,他咬紧牙关,艰难地挪动手脚,经过半里,他终于来到洞口。当他考查完想返回时,却无路下山。正当他进退两难时,突然发现悬崖上长满了茂密的草根,便像坐滑梯似的直溜下去。当他和仆人相见时,想起刚才那惊心动魄的情景,犹如死里逃生。  
师:同学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出了徐霞客什么样的精神?  
生1:他很拼命。  
生2:他勇于探索、不畏艰难险阻。  
生3:可谓“不达目的誓不休”啊!  
师:这么危险的地方都难不倒他,真是一个伟大的探险家。那文中表现险峻的地方又有哪些呢?  
生1:读“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始登绝顶”。  
生2:读“上负绝壁……穹碑森立”。  
师:从作者登危崖可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给学生三分种时间思考、讨论、交流。后主动发言,各持己见。  
生1:他勇于探索,不怕辛劳。  
生2:他富有冒险精神。  
生3:他非常热爱美好的山川,决志要探索其神韵。  
师小结:这几句话描写了登山的艰难。山路曲折坎坷,荆棘遍布,高耸险峻,作者全然不顾,奋勇攀登,终达极顶。可以看出徐霞客热爱自然,敢于探险,更难能可贵的是表现出他为考察地理知识而勇于探求的科学实践精神。  
师:现在回到“美”字上来,其实说成“绝”更贴切些,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呢?  
生:读“南经松柏林……不啻百倍之也”。  
师:是啊,刚登顶时,远看那松柏如蒜叶草茎,近看则是合抱参天,你说绝不绝?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高底远近各不同”啊!  
师:讲到这里,我还有一小故事要与大家分享分享。  
师:公元一六三九年五月初七,徐霞客在云南西部边地考察了那里的地热现象——如地热蒸气、沸泉和喷泉。他在《徐霞客游记》里是这样描写的“遥望峡谷中蒸腾的蒸气,东西有好几处都是憋足以后突然暴发,如同浓烟卷起云雾,向东临近一条很大的溪流,往西横贯山岭、峡谷。我先走到靠近溪流一股其势最猛的蒸气旁,只见下面有一个面积四五亩的水池,中间凹下去像一口锅,里面贮存的水,只没了水池的一半光景,水色乳白而浑浊,从底下开始沸腾,象开了锅似地滚动,其势愈来愈厉害,水面上水泡有弹子那么大小,一百来个一起往上跳跃,同时发出咝咝的响声,有的跳起一尺多高,真是非常奇怪的现象。”你看,一个老人这么热衷于地理探测,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生1:徐霞客的探险精神很值得我学习。  
生2: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准备为地理研究出点力。  
生3:我今天受益匪浅。  
师:作者晚年的探索也极有益处,这些探索对今天地热学的研究以及开发利用地热资源,都有很大的价值。  
(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并布置作业:1、当你身处逆境或遭受挫折时,你会如何去面对?2、课外搜集能表现徐霞客大无畏的探索精神的名言名句。3、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