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教案人教新课标5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最后一头战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的一篇描写动物的小说。第七组课文在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的同时,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会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最后一头战象》更为突出。
    课文记述了曾经在西双版纳的打洛江畔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并没有选择追寻自己种群的象冢,而是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坚强地刨开一个坑,庄严把自己掩埋的故事。小说写得凝重、悲壮,扣人心扉,发人深省。
    文章以时间为序,扣住“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四个感人的片断,记叙了嘎羧生命了最后的辉煌与庄严。对嘎羧动作、神态的描写细致入微,将它的灵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由衷咏叹战象生命的凝重和辉煌!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会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来认识了解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成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升华。
 三、教学目标。
   1、 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
   2、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的高尚情怀;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领略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成同战象嘎羧对话的过程,辅以音乐,图像等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内心以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进而学生必然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出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复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2、提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战象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根据学生板书,师生共同整理。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在大家的眼里,嘎羧是善良的,是坚强的,英勇的,忠诚的,有情有意。相信是课文中的具体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2、小组进行交流,做好展示准备。
3、小组交流,合作展示。在交流中,可以根据导学案中的设计,重点抓住以下四处关于嘎羧行为的描写进行展示:
(1)嘎羧再次见到象鞍时的举动与神情。
此句抓住嘎羧的动作、神情的描写,“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细腻生动,寥寥几笔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
小组交流方式:①一组组长汇报交流的场景;②本组成员读;③组内汇报,组外补充并提出问题:嘎羧见到象鞍为什么这么激动?一组先回答,其他同学补充;④最后有感情朗读升华。
(2)嘎羧离开寨子时与村民依依不舍的情景。
此句抓住村民对嘎羧,嘎羧对村民依依不舍的句子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方式:①二组组长汇报交流的场景;②本组成员读;③然后组内汇报,组外补充;
老师适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想象一下26年来村民们是如何照顾嘎羧的?指生回答,老师再发问:嘎羧在村子绕三圈,它的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要说,它在说什么,指生回答;
④二组组长分配朗读任务,全班有感情朗读升华。
(3)嘎羧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
小组交流方式:
①三组组长汇报交流的场景并抛出问题:“久久凝望”里,嘎羧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嘎羧为什么会对那块礁石“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吼叫”里,嘎羧在呼唤什么呢;②组外交流后组内汇报研讨情况;③然后三组朗读;④老师在音乐声中引导全班学生朗读升华感情。
(4)嘎羧死去的情景。
小组交流方式:①四组组长汇报本组要交流的场景;②本组成员读;③组内交流,组外补充交流;④有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齐读无题小诗一起缅怀逝去的嘎羧:太阳落山了,火塘熄灭了,嘎羧走上黄泉路了。它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配乐)
2、此时此刻你嘎羧还是一头战象吗?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
3、指生回答。
4、推荐语文书中课外书屋的动物小说。

六、板书设计: 23 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 忠诚 重情重义
英勇 勇敢 坚强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