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幼时记趣》教案8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板浦初级中学 陈 勇
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学生初中阶段语文课上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往事依依》、《幼事记趣》、《十三岁的际遇》和《为人细胞》,展示了一个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本单元里作者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童年,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作者在文中说的真话,抒的真情,无不让学生受到感染,珍惜这人生最宝贵的金色年华。而《幼事记趣》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本着一切以学生终生发展为目的教学宗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亲身实践,独立思考,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利用课件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对照注释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七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
特的童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文常用词的意义及用法,学会积累与归纳,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学难点:
1.了解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准备:查阅作者及课文有关资料。设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导学案】


文学
常识
作者简介



字词
识记
理解
运用
字音




字形




常用文言文
实词及虚词


语



摘句



评析



摘句



评析


感

1.《幼时记趣》中共记叙了几件趣事?分别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2.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
3“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质

疑








【教学案】
一、情境导入:
生命的街车走过千坎万坷,生命中的风风雨雨已经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忆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整个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是还历历在目呢?(学生讨论)清代著名文学家沈复也和大家一样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事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幼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
二、自学展示:   1.学生口述作者及课文出处,教师补充。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2.读准生字词
稚  藐  强  唳  凹  凸  砾  邱    壑 3.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 4.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以……为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全文 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2.文中三件趣事  四、学生质疑:预设
1.你对文中哪件趣事最感兴趣,为什么?(讨论、交流)   2.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讨论回答) ① 私 拟作群鹤舞空…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②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怡然称快。 ③ 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驱之别院。 五、精讲点拨:   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 于  、 其   、 之”     的几种用法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4.教师注意引导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5.疏通文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深层含义
6.深入探究,启发学生思考:
(1)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2)“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讨论明确仔细观察与想象力的关系;这些乐趣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口述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此来拓展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迁移应用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并讲给同学们听听。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 《伴你学》P28-29
九、板书设计 第七课  幼时记趣        沈复 总:物外之趣 (原因) 

一、观蚊如鹤
分:童真童趣 二、神游山林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三、鞭打蛤蟆
               
教学反思:
【巩固案】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小(      )      鹤唳(      )      凹凸(        ) 沟壑(     )     
庞然大物(     )          怡然称快(       ) 土砾(     )       项为之强(       )  二  解释划线的字词。  1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         项为之强  3         作青云白鹤观  4         以丛草为林  5         拔山倒树而来  三  解释成语并造句。     明察秋毫:  造句:     庞然大物:         造句:  四  解释下列字,并说明用法。  1:之  心之所向 ( ),昂首观之 ( )   观之正浓 ( ), 项为之强 (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2:其  常蹲其身(  ) 使其冲烟飞鸣( ) 
神游其中 (  ) 3: 而  拔山倒树而来(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
五  找出下列句中表示“看”的词语。     1 能张目对日(          )                    2 必细察其纹理(        )     3 定目细视 (         )                      4 见二虫斗草间(        )     5 观之正浓 (       )  六  填空。     1沈复,字(         ),(       )代作家,著有《                   》。     2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                     ),记叙了(                 ),   (                     ),(                       )。  七  翻译句子。     1 故时有物外之趣     2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