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泰州市姜堰区2015-2016学年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因商业的驱动和对成功的chóng拜,于是一些名人语录、心灵鸡汤得以“肆无忌dàn”地广为流传,大有如火如tú之势,这正是屠呦呦“伪获奖致辞”风mǐ网络的背景。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B.我从舷窗向外眺望,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
C.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D. 在当今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电脑与外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春运将至,有些“黄牛”自己印制假的火车票诈骗旅客,真可谓别具匠心。
B.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互联网+”“大数据”“创客”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 在泰州市第七届棋协杯围棋比赛中,不少少年棋手崭露头角,成绩斐然。
D. 面对日趋严重的雾霾天气,政府相关部门对治理环境污染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一④每题1分,第⑤⑥题每题2分)
①问渠那得清如许, 。② ,一览众山小。
③木受绳则直, 。 ④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 , ,盖竹柏影也。
⑥李贺《燕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称颂将士们忠于朝廷、以死报国的句子:
, 。
5.名著阅读。(6分)
A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个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B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B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
(1)选段出自长篇小说《 》,选文中的“A” 是指 ,“B”是指 。(3分)
(2)根据原著中的相关内容,说说B所说的“病情”是怎样的病情,他又是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3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班级开展“趣味汉字”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常识辨析】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根据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选出下列关于“汉字”说法正确的一项(2分)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文化探究】汉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请根据示例,从下面一组泰州方言的汉字中任选一个阐述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示例:皴(cūn):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例句:冬天一到,皮肤就容易皴了。)
文化信息:“皴”为形声字,左偏旁“夋”表示读音,右偏旁“皮”表示其意思与皮肤有关。
备选汉字:
撧(juē):折断。(例句:老师,小明把我的铅笔撧断了。)
囥(kāng):藏。(例句:妹妹把我的作业本囥起来了,我找不到。)
我选 字,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2分)
【社团辩论】(4分)
本学期,学校成立了“方言韵白”社团,号召同学们积极参加;可有同学认为,当今社会应该提倡普通话,反对成立此社团。为此,学校展开了一场社团辩论:
正方:我认为,成立“方言韵白”社团非常有必要。 (2分)
反方:我认为,成立“方言韵白”社团完全没有必要。 (2分)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吴融①的《途中见杏花》,完成第7题。(6分)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③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生于晚唐后期,一个混乱、黑暗的时代;诗人漂泊在外,偶然见到一枝杏花,触动他的情怀,写下这首诗。②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③澹烟:淡淡的暮色。
7.(1)下列与“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表现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赏析尾联“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2分)

(3)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苏轼《游白水书付过①》,完成8—11题。(14分)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②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③,观山烧④,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⑤中流,掬弄珠璧⑥。到家,二鼓⑦,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②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③倒行:顺来路回去。④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⑤汰:水波。⑥珠璧:喻指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⑦二鼓:二更。
8.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循山而东( ) ②雪溅雷怒( )
③顾影颓然( ) ④不复甚寐( )
(2)下列与“循山而东”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八则》) B.而子敬先亡(《人琴俱亡》)
C.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 D.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与 幼 子 过 游 白 水 “佛 迹 院”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结合选文及链接材料,你能从中读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2分)
【链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

(三)阅读《暗物质是怎样一种神奇的存在》,完成12-14题。(10分)
①暗物质是怎么被发现的?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兹威基第一个发现,宇宙中可见物质远远不足以把宇宙连成一片,如果不是存在一种神秘而不可见的物质,星系早就分崩离析。
②科学家把这种看不见的神秘物质称为“暗物质”。到了20世纪70年代,多种天文观测,比如盘星系的旋转曲线、星系团X射线观测、引力透镜等都显示了暗物质的存在。但直到现在还没有确定的暗物质信号被探测到。
③虽然科学家们还不知道暗物质究竟由什么构成,但通过观测它如何影响普通物质,并模拟它的引力效应,还是对它有了一些了解:
④宇宙中95%以上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占26.8%。暗物质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它无法用任何光学或电磁观测设备直接“看”到。
⑤暗物质难以探测,还在于它密度小、速度快,难以捕捉。科学家测算,暗物质粒子每秒的运动速度为220千米,是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300倍。
⑥暗物质应该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在宇宙早期某一个时刻,宇宙温度非常高,粒子能量非常强,它们剧烈碰撞,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包括暗物质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由此产生。
⑦宇宙的结构与暗物质有关。由于暗物质和它自己以及其他物质不发生除了引力以外的作用,它是促使宇宙膨胀时在自身引力下形成特定结构的首要物质类型。暗物质播下了宇宙丝状结构的种子,随后可见物质才聚集在一些由暗物质建立起来的引力点上,并最终形成了星系。
⑧暗物质对生命来说是绝不可少的。假如没有暗物质的引力作用,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将永远无法在宇宙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中坍缩形成。那样的话,现在既没有太阳,也没有地球,更没有你我……
⑨由于人类还不了解暗物质,不得已才称它们“暗”,一旦发现了它们是什么,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发现的粒子就会有很多名字。“暗”只是阶段性的名字,也充分体现了人类还不了解它。
⑩对于找到暗物质,科学家已经等待了数十年。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测,科学家们或许距离破解暗物质这个宇宙谜团只有一步之遥了。
阅读全文,你认为暗物质神奇在哪些方面?(3分)

13.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5分)
(1)说说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第⑥段中加点词“应该”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暗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它仍旧是宇宙的一个谜团。
B.直到现在还没有确定的暗物质信号被探测到,其原因有很多:不发光、不发出电磁波、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密度小、速度快……
C.暗物质是促使宇宙膨胀是在自身引力下形成特定结构的首要物质,其原因是暗物质不与自己以及其他物质发生作用。
D.第⑧段画线句子通过假设来说明暗物质对生命的影响。
(四)阅读《当机会来敲门》,完成15-17题。(10分)
①“不用去追一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这是诺贝尔得主屠呦呦获奖感言中说的。没错,诚如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一样,当机会第一次敲门时,可能错过,但如果你完善自身,你可能会吸来机会,而不是等到。就像你可以轻易地在一片沙滩中找到珍珠,一堆废铁中找到黄金,一堆玻璃中找到钻石一样。因为,机会总会赐予那些有准备的人。
②机会不来可能是时机未到。上帝认为,机会总是会有的。著名的唐朝将领郭子仪,在武试中落败,最后成为一个新兵,而非将领。一次战斗中,郭子仪险些丧命,多亏李白在关键时刻保了他一命。在他年近花甲之时,他接受皇帝的任务——平叛。五十八岁的郭子仪大器晚成,又凭借他过人的胆识与智慧,成为皇帝最信任的将领,并且在他死后陵墓被加高三尺。郭子仪虽然年轻时并未受到重视,但不等于他没有才能,在花甲之际依旧抓住机会并一举成名。
③时机未到可能是没准备好。有时,人们只会怨天尤人;其实,那是你没有做好准备的缘故。春秋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早年没有得到大家的赏识,不被人们认可,那是他的才学和修养不够。于是孔子博览诗书,周游列国,推广尊尊亲亲传统文化,形成儒家。儒家很快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傲人学派,这时的孔子才被人们逐渐认可。现代中国音乐界鬼才,说唱第一人周杰伦,他开始除钢琴之外没有可以拿出手的。他曾为张惠妹写过一首歌,却被无情的扣下。后来,他花了一年时间创作了100首风格迥异的歌曲,最终火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见,他为自己做足功课,才引领了时代的风骚。
④用心完善自己,才是天道。天道酬勤,完善自己就是天道。“史圣”司马迁,他凭借自己多年的走访,翻阅史料,最终写成了被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尽管身体有了缺陷,但却完善自身的学识,兼百家之长,博观古今,成为一代名家。越王勾践,因战败被无情俘虏;好在他发现自己的错误,痛定思痛,及时改正,取信于民,最终实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而千古流芳。完善自己,这个世界上才有了哥白尼,才有小泽征尔,才有了马云……
⑤当机会来敲门,我们若是无法留住他,那就是我们的不是。修身养性吧,以你的人格魅力来吸引机会,挑选机会,创造辉煌。
⑥朋友,当机会来敲门……你准备好了吗?!
15.本文以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开头,有什么好处?(4分)

16.第④段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化用电影名《当幸福来敲门》假设命题,引出不能等待机会而要完善自身的观点。
B.第②段加点词“大器晚成”告诉读者,郭子仪年轻时缺乏胆识和智慧,到了晚年才顿悟过来,终于抓住机会,成就人生。
C.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设置分论点,列举古今中外的相关人物和事例,阐述观点。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修身养性,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机会,挑选机会,创造辉煌。
(五)阅读刘成章《石崖上的枣树》,完成18—21题。(20分)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⑧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⑨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⑩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光明日报》2015年04月10日,有删改)
18.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

1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请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

(2)如何理解第⑩段中加点词“俗气”?(3分)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第①段描写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以恶劣的生长环境突出枣树的生命力顽强。
B.第②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摘枣作铺垫。
C.第③段画线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同时也表达了“小伙子”以及作者对枣树的无奈和厌恶之情。
D.文末写“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既写出了作者回想起当年攀崖摘枣非常危险行为的心有余悸,也表现了我多年后读《诗经·蒹葭》顿悟时心灵受到的强烈震撼。
E.文中引用了《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又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比较第⑩段与链接材料,说说两位作者分别从“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和“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里感悟到了什么?(6分)
【链接】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吴功正《阿里山纪行》)

三、作文(60分)
请以“原来,    一直都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 把题目补充完整。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4分)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4分)崇、惮、荼、靡
2.(2分)A.( B.“是蓝的”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 C.“红楼梦”上的“引号”改为“书名号”;D.句末点号“句号”应该放到“引号”里面)
3.(2分)C.(A.“别具匠心”含褒义,用在此处不妥;B.“脍炙人口”对象用错,不好用来形容“互联网+”“大数据”“创客”等关键热词;D.“责无旁贷”不可修饰“责任”)
4.(8分)①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会当凌绝顶 ③金就砺则利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6分)(1)(3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达雅 保尔(保尔·柯察金)
(2)(3分)病情:保尔身体瘫痪、双目失明;道路:拿起笔,以文学创作作为武器,继续投入到革命之中。
6.(8分)
【常识辨析】(2分)D(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说法错误,汉字是表意文字;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说法错误,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故此题应选D项。)
【文化探究】(2分)示例一:撧(juē)为形声字,意为“折断”,左偏旁为“提手旁”,表示此动作必须用手;右偏旁“絶”既表示读音,又有“断绝”之意。示例二:囥(kāng)为形声字,外面“囗”表示“围”、 “封闭”的意思,“囥”引申为“藏(物品)”的意思;里面“亢”表示读音。
【社团辩论】(4分)
正方:方言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趣味性;成立“方言韵白”社团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语言的兴趣,又能有效传承传统的地域文化。(2分)
反方:普通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全国各族人民交流、沟通的必备工具,我们要予以普及和推广;成立“方言韵白”社团会混淆学生言语表达的方式,不利于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2分)
7.(1)(2分)A(都是以乐景衬哀情。)
(2)(2分)尾联运用联想和想象,诗人从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万树红杏,流露出对往昔长安生活的怀念之情。
(3)(2分)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