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人教新课标5


第8单元 25 伯牙绝弦
教学详案
设计说明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的设计,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在此基础上,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适当地补充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伯牙、钟子期相关资料。
2.《高山流水》的乐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闻知音
1.课前谈话: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画(出示伯牙鼓琴图),这幅画的名字叫“高山流水”,你知道画中的两个人是谁吗?(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端坐船舷的,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这位凝神听琴,两截布衫,头戴斗笠的,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那么,你知道“高山流水”的意思?(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
2.导入新课:常言说“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千古流传、悲壮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指导:“弦”(xián)字的读音,不要误读为xuán。齐声朗读课题。“绝”是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理解?
(指导学习方法: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2)“绝弦”是什么意思?联系“绝交、封笔、息影”等词语的意思来理解,让学生深刻理解课题是“不再弹琴”的意思。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使学生走近了文中的两位主人翁,易于教学的展开,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在文题的理解上,采用指导学习方法的形式,便于整篇文章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音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读正确、流利,特别注意句子中的停顿。
(1)这是一篇文言文,要读好它,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老师如何处理词句内部的停顿。
3.三读课文,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1)让学生尝试朗读。
重点指导一:语气词“哉”“兮”,相当于“啊”“呀”,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语调。  
重点指导二:“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的语气与停顿。
重点指导三:“伯牙/谓/世/再无知音”的正确停顿。
(2)同桌互读,相互提建议,努力做到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文言文讲究凝练、音韵与节奏、气势,有着独特的辞藻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这个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好关键词语,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作铺垫。
三、品读得知音
(一)课文哪些地方提到伯牙不再弹琴?默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1.学生交流后出示课件: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提出要求:(1)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复——(    ) 乃——(   ) 鼓——(    )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伯牙是多久不弹琴?(一辈子永远不弹琴)
3.追问:伯牙为什么不再弹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原因。看看哪些地方没读懂?
(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
(1)着重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句中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擅长)
(2)“善”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后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句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理解“善哉”的意思。(用现在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说“真棒啊”“真了不起啊”“真厉害”……由此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4)师小结:同样的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意思不一样,这叫一词多义。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要结合上下文和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课件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念——(    )
之——(   )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引导理解知音: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
4.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三)运用文言文说话。
1.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怎样赞叹?
伯牙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2.出示课件让学生同位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兮若________!”志在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兮若________!”志在_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兮若________!”
3.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清风……钟子期必得之。他们心灵相通,这就是知音。
(四)激情诵读,感悟真情。
1.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那就让我们一边聆听这首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一边再次诵读这千古流传的文字吧。(出示课件,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2.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多少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偶然间却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伯牙的琴声与抱负,终于有人能懂了,他的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话,他会说什么呢?
3.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有说不完的话啊,于是二人约定,明年中秋再相聚。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得知音”是本课的重点,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形如剥笋,势若破竹,突破重点,第一个环节默读,圈画,这是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第二个环节理解关键词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文白互通,从而使学生读懂文言文。第三个环节训练学生运用文言文说话,深刻体会伯牙与钟子期是真正的知音。第四个环节让学生浸润在高山流水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达到“读”“品”交融,“言”“文”兼得。 
四、绝弦谢知音
过渡:离别之后,多少相思,多少期许,这一天终于盼来了。无奈世事难料,遗憾的是子期不幸去世。
1.课件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世上再无知音,无人能够听出自己心灵的倾诉。如今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他不堪承受无人理解的日子,所以“破琴绝弦”。(引导再读结尾)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向世人宣告,知音不在,我心已死。琴断情也断啊!)
3.展开想象,写话训练:伯牙闻听子期已死的消息,如五雷轰顶,眼前高山依旧巍峨,流水依旧奔腾,明月依旧清幽,清风依旧轻柔,杨柳依旧飘浮,往事历历在目,琴犹在,人已去。此情此景会让他想起什么?他又会对子期说些什么?走进人物内心,展开想象,请你替伯牙给子期写一段话。
4.学生练笔,老师巡视,从用具体景物表达情感的角度进行指导。
5.小结:同学们,你们都是伯牙、子期的知音啊!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文中的感情之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请你再看一看这有着无穷魅力的文字,闭目想象一下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下来吧。
设计意图:当学生对文本有着充分体验与感悟之后,通过练笔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对待友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思想与文中的情感发生碰撞,达到交融,得到升华。  
五、拓展延伸
1.阅读资料袋,理解高山流水是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人生苦短,知音难觅。在中华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友谊的名言佳句。课件出示: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3)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4)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对于伯牙、子期你想有更多的了解吗?你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去查阅书籍。
4.小结:这个故事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吧!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找准课内外的延伸点,为他们建构好桥梁,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友谊的名句,摘抄到好词佳句本中。
2.背诵课文并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应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性,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体现课内课外的融合,体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