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读《端午的鸭蛋》,赏散文“形散神不散”之特征


 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四单元课文《端午的鸭蛋》,是彰显汪曾祺散文创作倾向的代表作之一。它初看平凡无奇,好似平素与人聊话唠嗑,读后方觉大有深意,表现在构思有章可循,情感淳朴真挚,中心集中突出,语言雅俗共赏,表现了作者闲适处世的人生理念,是忙碌工作的人们于茶余饭后品味的赏心悦目之精神佳肴。

 仔细品读《端午的鸭蛋》,我们不难看出:该文集中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之主要审美特征。

 首先,咱先探讨“形散”的问题。

 散文贵在思路放得开,洋洋洒洒,任由思绪飘荡。本文的选材涉及作者的家乡江苏省高邮县端午节与其他地方相似与不形似的习俗,包括“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吃十二红”,其中,令作者最为流连忘返的往事是他儿时在端午这一天品尝家乡的咸鸭蛋。这一点,应该就是汪先生小时候在老家的端午节可尽情享受的、与外地迥异之迷人风俗吧?

     细观文本标题——“端午的鸭蛋”,读者心里可能觉得没什么好写的,或者说不好写。可是,等我们读完文本,才恍然大悟:原来“咸鸭蛋”只是作者抒写热爱家乡、眷念童年美好时光的一个媒介,他是借跟咸鸭蛋有关的端午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细节,来写值得快乐生存的家乡人们特别自豪的美丽情结。

 为了极力夸赞家乡,作者写具有家乡地域特色的鸭蛋简直就是泼墨如水,细处描写是绘声绘色,语言表达上既用上方言口语,运用对比手法拿高邮的鸭蛋跟外地鸭蛋作比。此外,作者引经据典,引用了清代袁枚的文字为高邮鸭蛋做佐证。最令作者念念不忘的是,他孩提时代在端午这天,将精心挑选好的、刚腌不久的鸭蛋放在网织的络子并挂于胸前玩弄的情景,以及吃完鸭蛋后、洗净了蛋壳放萤火虫于其中的美好画面。童真童趣跃然纸上,读来心旷神怡。最有意思的是,作者末段由此联想起囊萤映雪的典故来,这样写,不但不伤中心的表达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简直是妙趣横生了!

 接着,咱说说“神不散”的特点。

《端午的鸭蛋》中心之所以实现了“集中”,取决于它取材十分讲究。反过来说,因为它的材料选得精准,才能很好的提练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写作目的非常明确,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关于鸭蛋的事实:“我”的家乡是个很有名的江南水乡,水乡的鸭子养了很多,产蛋自然就多;最应该自豪的是家乡的双黄蛋特多,比外地鸭蛋多得多;最可称道的是家乡人腌制的咸鸭蛋质细而油多,比北京等地的咸蛋好看又好吃!其次,家乡的小孩子在端午节这天可以吃咸鸭蛋,还可以好好玩那吃完之后的蛋壳呢。由关于鸭蛋的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江苏高邮县家乡风味小吃的津津赞美和对亲身经历的童年生活无比留恋。

   其次,全文组织材料很讲究。文章开头一段看似闲笔,其实不然,它意在为下文写端午的鸭蛋提供相关的材料背景,为下文写家乡咸鸭蛋的优点和吃法做了很好的铺垫,意在告诉读者:如今我忘不了端午节,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牵挂着儿时吃鸭蛋的情景,由此也无限思念家乡,对家乡产生一份浓浓的思乡情结。在这份思乡情结里,蕴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心。本文虽然结尾显得随意,但韵味依然不减,似给人未竟的橄榄味,可以细细咀嚼。

同类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