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教育 - 中小学教育资源免费下载平台

新人教版七下语文《第19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教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授课人
XXX
学校名称
XXX

教学对象
七年级
科 目
语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目标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主题是关于人生遭遇挫折时的思考,及表现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难重点(知识与技能,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目标一:学习现代哲理诗的特点
目标二:1、通过训练一般朗读法,谈话的形式,内心独白的方式等朗读方法,初步感悟诗歌蕴涵的哲理。 2、通过结合写作背景等多种方式品味词句去领悟本诗的哲理。
教学重点:通过训练一般朗读法,谈话的形式,内心独白的方式等朗读方法,初步感悟诗歌蕴涵的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结合写作背景等多种方式品味词句去领悟本诗的哲理。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创设一种情景,从而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诗歌的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通过设计分明的朗读教学层次,突出让学生在朗读感受中获得知识积累与高尚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得到同步提高。
3、研讨延伸法:课堂组织采用以感悟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四、教学环境及设备、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我所教的学生整体比较活泼,好动,喜欢朗读。只是学习成绩差异大,庆幸的是只要老师能找到一个适合他们的话题,稍微引导,他们便会投入其中,主动表现。刚好班上那段时间发生了一些事,学生受挫不少,情绪底落。我便抽选这首诗上,以鼓动他们的志气。
学生准备:学生熟读诗歌,初步对诗歌作自我的解读;学生查询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准备课件。
教学资源:课件、卡纸、背景音乐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析

一.导入

二.目标导航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四.品味语言,感悟人生
 
五.学以致用,仿写诗歌
六.后续作业

播放视频:运动员,中高考学生付出努力拼搏却遭遇失败的情景。
多媒体出示:
1.教学目标
2.作者简介: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作《叶莆盖尼。奥涅金》
方法指导:师每种方法示范一段,生小声跟读。(预设三种方法:①一般朗读法,明确基调:深沉 明快 ②谈话的形式 ③内心独白的方式)
朗读评价:老师补评
小结:老师精讲补救
 
四:
1.师指导
(预设三种方式:(1)结合写作背景悟作者的人生态度(2)学生自己的成长经历(3)结合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
2.师总结:
估计学生可能对“欺骗”“镇静”两词理解不到位,师精讲
教师巡视课堂
学生观看
学生读
小组朗读训练:
各组选一种朗读方法,亦可自创。捉住“朗读”关键要素,创设三个向度,自创的方法也可创一个向度,构建一个平台。
 
朗读展示:配背景音乐,要求形式多样化(代表读,全组读,分角色读)
朗读评价:学生互评
诵读:要求集体背,个别背
 
谈初次感悟:同桌交流,个人发表看法

四:
①个人选喜欢的一种方式思考。抓住“坚强乐观”的人生哲理关键要素,预设三个向度,构建平台。
②根据所选方式自由组团,并把最佳成果表达呈现出来。(使用大卡)
③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或质疑,老师精讲补救。
学生自由小结
 


1、独立完成作业。
2自己朗读作品。

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写读后感

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明确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置动静转化,
成果共享,强化次数得到攀升
补充完善朗读方法。
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检测学生多次朗诵后对诗歌哲理的初次体会。
.师精讲补救,起强化作用。
 
四:
①交出主动权,让学生充分想
 
②互动,多种思想碰撞,加深体验。
③全班成果共享
2.加深对哲理诗特点的理解

五:
①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②作品得到展示
 
六:
能力迁移,激活能动效应。


六、教学评价设计

1、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动静转化,高效完成任务。
2、交出主动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生生互评。
3、教师点评,精讲补救,强化次数。
4、师生互动,增强合作气氛,加深理解。
5、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肯定学生,张扬他们的个性

七、课后反思

由于抓住契机,找到引起学生共鸣的素材,学生本节课学习较投入。能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悟,遇挫心态有所改变,达到预设教育效果。只是仿写阶段时间不够,学生展示的机会少。 



同类资源